任萬明收集的報刊
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自小就喜歡聽故事。父親是一位知識面非常廣的文化農民,他給我講《西游記》《水滸傳》《三俠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古典歷史小說,使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英雄崇拜心理和文學創作的愿望。
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創作是在初中二年級,那時寫的是五言、七言的絕句和一些自由詩。由于都是即興的創作,往往是寫在書皮上、本子皮上,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印象中也只剩下幾個題目和模糊的只言片語。讀師范時,看到圖書館有那么多的書可以隨便地借來讀,我高興極了,我幾乎天天要去“泡館”,在那里,我汲取了無限的文學“養分”。
1990年參加工作后,我仍舊在業余時間搞文學創作。這時的我開始向報刊雜志上投稿。為此我買了好幾本方格信紙,撰寫完稿子后,拿到郵局,買信封、貼郵票,然后寄出去。因為在信紙上書寫必須是一筆一畫地寫,一篇長點的稿子就要動用好幾天時間。記得有一次周末在家,一上午的時間才撰寫了一千多字,還寫得手腕子發酸,大拇指肚發麻。
2005年,我被推薦到鎮政府從事文字材料工作。從這時候起,我才真正見到并用上了電腦。剛開始,我不但不會打字,連最基本的開機、關機都不懂,多虧同事的指導,我才漸漸對電腦熟悉起來,并很快學會了用五筆輸入法打字。有了電腦這個得力的助手,我不必再跑郵局、買郵票,只需鼠標輕輕一點,稿子就通過網絡發到報刊編輯的電子郵箱里去了,既方便又快捷。
為了弄到更多報刊雜志的電子郵箱,我經常光顧書攤、書報亭,向店主要過書報來打開,不看里面的內容,而是看目錄上的欄目設置、郵箱和聯系電話等,然后悄悄地把那些內容寫到手上或是隨身攜帶的小紙條上。有時,店主也許看出點什么來,就不客氣地問:“你買不買!”接著就一臉不高興地把報紙要回去。只要記下了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的服務態度我是不會計較的,而且還會笑著說聲“謝謝”。
在鎮政府工作的五年間,我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發表了不少包括詩詞、散文、小說和社會評論等在內的文學類稿件,在國家級及省市級報刊上發表了數十篇。
除了喜歡讀書、看報、搞創作,我還酷愛收藏書報。我覺得,現在訂報、看報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都是看過之后即丟掉,而上面的很多文章值得回味,很多新聞值得回顧,很多知識值得積累。再者,無論從學生時代,還是參加工作以后,我都是通過書報來獲取知識的,它們已經成了我情深意篤的良師益友。我不會忘記它們對我的教誨和幫助,更何況我一直在受益于書報的滋養。從“知恩圖報”的角度來講,我有責任把它們收藏好、整理好、使用好,絕不能辜負這份“師生緣分”。五年來,我收藏了《人民日報》《求是》《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德州日報》等20多種報刊,以及《三國演義》《平凡的世界》《戰爭與和平》《呼嘯山莊》等各類小說共計30000多份(本)!為了查閱方便,我把報紙分類存放,逐期累加。其中,《人民日報》一摞高1.60米,《大眾日報》更是達到了1.8米!我的那間存放著大量書報的創作室“菊香軒”成了家中獨特的景觀,也成了親朋好友奔走相告的美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010年元月10日,我購買電腦并接通了網絡,我要繼續在文學的世界里打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任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