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8日到1月22日,劉向軍為了一個疑難交通事故的勘查和善后,整整忙了15天,卻在案件接近尾聲的時候倒下了……
23日一大早,德州市交警支隊事故處理大隊女警王穎習慣性地推開辦公室的門,為警隊里年齡最大的劉向軍警官辦公室打掃衛生。拉開辦公桌的抽屜,一堆大大小小的藥瓶映入眼簾。她拿起里面的警官牌,仔細擦拭著,眼淚已經在不自覺間將手中的毛巾打濕了。劉向軍走了,他走得那樣匆忙,甚至沒有來得及向妻兒告別,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一切。
24日上午9時,天氣格外清冷。數百名警民手持黃色菊花在德州市殯儀館默默送別劉向軍。在親友的攙扶下,劉向軍的妻兒滿臉憔悴,泣不成聲。從1月8日到1月22日,劉向軍為了一個疑難交通事故的勘查和善后,整整忙了15天,卻在案件接近尾聲的時候倒下了。此時的劉向軍身著警服,躺在菊花叢中……
爸爸,奶奶還等著您回家呢
劉向軍23歲的兒子劉朝昭,抱著父親的遺像泣不成聲。
“爸爸,你怎么忍心把我們母子拋下就走了?以前,您無論走多遠,都會給奶奶打個電話,馬上過年了,奶奶還等您回家呢!”
“爸爸,你不是最喜歡辦完案子回家后,讓兒子給您洗洗腳嗎?兒子還在這里等著呢,您怎么就這么不守信用走了呢?”
“爸爸,你就放心地走吧,我會照顧好媽媽和奶奶,替您撐起這個家……”
劉朝昭用手撫摸著父親的遺像,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在場的人也無不為此動容。
市民自發前來送行
在遺體告別儀式上,記者見到了前來給劉向軍送別的一個特殊群體——劉向軍曾經辦理的部分案子中涉案人員的親屬,他們有的甚至從幾千里外乘飛機前來為他送行。
其中的一位李先生告訴記者,因為親戚的一場交通事故,他和劉向軍才認識的。在案件處理過程中,他被劉向軍的辦事能力所折服,從那以后,他們便成了朋友。“我是23日從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趕回來的,23日早上聽說劉大哥去世了,當時還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我當時立刻買了張機票趕到了山東送老大哥最后一程。”說話間,李先生的眼眶已經紅了。
而另一位家住向陽南路一小區的于女士哽咽著說,她丈夫2010年3月出了場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了,是劉向軍馬不停蹄地幫著追逃才找到肇事者。“我22日聽說劉大哥走的消息,當時真不敢相信,這么好的人怎么說走就走了!我一定要趕來送送劉大哥。”
倒數第1天連續辦案21小時
2011年1月8日凌晨3時許,市區發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作為業務骨干,劉向軍被安排負責該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接到命令后,他立即趕往現場,投入工作,認真進行現場勘查、調查取證、走訪證人,連續工作21個小時,期間沒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在隨后幾天的事故處理中,劉向軍每天都要向死者家屬耐心解釋有關事故處理的法律法規,認真細致地給死者家屬做思想工作。
事故發生半月來,他每天連續工作達二十余個小時。他多次說“自己胸口疼痛,可能心臟病又犯了,等忙完了去查一查”,但因工作太忙,一直未抽出時間。
1月21日早上8點,劉向軍和交通事故死者家屬商討尸體火化和事故賠償事宜。
中午,在單位吃完午飯后,又馬上和民警賀玉平到101省道去尋找一名見證人取證。
下午4點,回到事故大隊。這時,死者家屬正聚集在事故大隊院內,情緒非常激動,于是,劉向軍和張玉棟大隊長又馬上做死者家屬工作,并整理事故相關材料。
1月22日凌晨2點左右,他感覺胸口疼痛的厲害,同事們發現劉向軍同志臉色發暗,就勸他先回家休息。劉向軍揮揮手,表示沒事,還沒等大家坐下,他突然昏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大家急忙打120急救。
3時30分,經德州市十三局醫院醫生搶救無效,劉向軍永遠離開了大家。
倒數第4天要陪80老母吃頓飯
同事李林虎說:“向軍不是在事故現場就是在去事故現場的路上,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1月18日晚上,我和向軍一起調查事故時,向軍還說,不論多晚一定要陪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吃頓飯。向軍當時說,老太太已經打了好幾回電話了,想讓自己陪她吃頓飯。那晚,他忙完手頭工作去母親那兒吃飯時,已是晚上十點半了,但僅僅一個小時后,他又出現在了辦公室。”
倒數2個月連續三次住院
“劉向軍的辦公室雖然東西很多,卻很整齊,只是工作忙起來有時顧不上打掃。我主要負責內勤,工作還稍微輕松點,平時幫劉隊長打掃一下辦公室。我記得有一次幫劉隊長打掃辦公室時,發現他辦公室竟然有一抽屜的藥。劉隊長干這一行十多年了,忙起來根本顧不得吃飯,胃不好,心臟也不好……”王穎哽咽著說道。
其實,就在劉向軍去世前兩個月曾三次住院,而且這次也是帶病工作。“向軍身體有病,可以不用來的,但是工作上的事兒他只要知道了,肯定第一個趕赴現場。”“向軍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在辦公室討論工作,他拿出一包熬好的中藥喝了下去,當時還說身體沒問題,吃點藥就好了,沒想到……”說起劉向軍的離世,他的戰友們都哽咽了。
倒數10個月 鉆到車底找線索
交通事故勘察是一個細致的工作,疑難案件也特別多,尤其是肇事逃逸的案子,想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可謂難上加難。而對于劉向軍來說,這一切卻是家常便飯。
2010年3月1日夜間,在德城區二屯鎮104國道上,一輛大客車將一行人撞傷后逃逸,行人經搶救無效死亡。接到報警后,劉向軍很快趕到現場,經認真勘查,現場未發現有價值的線索,他迅速走訪事故現場周圍居民和過往群眾,尋找目擊證人,迅速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資料。經過兩天的走訪調查,終于得知肇事車是一輛河南牌照的大客車,劉向軍顧不上休息,立即率領幾名民警趕赴河南尋找肇事車。可找到肇事嫌疑車后,駕駛員拒不承認肇事事實,劉向軍不怕臟累,鉆到客車車底,對其底部進行勘驗、尋找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發現一縷衣服纖維。經鑒定,與死者所穿衣服相吻合,在證據面前,客車司機終于交代了其駕車撞傷行人后逃逸的事實,經過連續7天的奮戰,該起重大肇事逃逸事故終于偵破。
從江蘇南通押解犯罪嫌疑人回德州的路上,劉向軍等人遇到了臺風侵襲,巨大的沙粒將警車的車漆都刮掉了。驚險安全抵達德州后,劉向軍先給犯罪嫌疑人安排好晚飯,才自己進餐,感動得犯罪嫌疑人淚流滿面。
倒數14年 警隊有了“滅火器”
1987年4月,劉向軍參加公安工作,1997年,他從事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一干就是14年。2004年,交警支隊事故大隊成立,劉向軍又任職于此。劉向軍的同事宋偉說:“向軍到事故大隊工作以來,每年的春節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周末,沒有休班,每天忙到半夜是經常的事兒,六年的工作遠遠超出了八年的工作量。”
幾年來,劉向軍共偵破肇事逃逸案300余起,為人民群眾挽回經濟損失5000余萬元。最令人稱奇的是,凡是他處理過的案子,沒有一個上訪的案例。
同事說,對于劉向軍,他們有專屬的稱號——“滅火器”。
“交通事故中,很多家屬的情緒不是很穩定,但是這些人到了向軍那兒,經過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總能將怒火和怨氣熄滅,所以我們就給了他這么一個稱號。” 趙歡喜說。同事宋偉補充道:“向軍不僅工作中是‘滅火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次,我因為處理一起交通事故,好幾天沒回家,妻子就一直打電話追問,我不耐煩地掛了電話。向軍卻拿起電話不停地和我妻子解釋。多虧了他,家人才比較理解支持我的工作。”
劉向軍檔案:劉向軍,男,47歲,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生前系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事故處理大隊民警。1980年12月參加工作,1987年4月參加公安工作,歷任(原)德州市交警大隊辦事員、科員,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大隊科員,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事故處理大隊科員。2011年1月22日凌晨3時30分,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事故處理大隊民警劉向軍同志因工作勞累過度引發心臟病,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本報記者 李霞 王賽賽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