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松對自己的收藏如數家珍。
????在一般人看來,對文物感興趣的多是年紀較大的長者。但在平原縣王鳳樓鎮王漢村,今年只有30多歲的農民王艷松,多年來搶救著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只有初中學歷的他,也因為對文物的專注鉆研,被平原縣歷史文化研究會聘為研究員。收入甚微的他,用自己打工所得搶救了一件又一件文物,并準備無償捐獻給地方博物館。
學生時代開始收藏
????在平原縣王漢村村口,筆者見到了王艷松。出乎意料的是,眼前這位大名鼎鼎的農民收藏家,竟然十分年輕。王艷松風趣地說:“別以為對文物感興趣的都是老人。?”
????王艷松告訴筆者,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文化。?“其實我從小就立志當個考古學家,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實現。?”說起這些,他的眼神中充滿著憧憬,“我學生時代收集的各種瓷片直到現在都還保存著,足足有一大布袋呢!?”王艷松說,他收集的墓志銘、石刻、文物、古陶瓷已有數百件。
豬圈中救出乾隆年間墓志銘
????別看王艷松今年只有30多歲,他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收藏之路。現在,他家里已經收藏了很多碑刻、瓷器、陶器,如商周時期的陶罐、明清時代的碑刻等等。每一件藏品身上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在王艷松家中院子里,他向筆者介紹起了剛剛弄到的“寶貝”。?“這組墓志銘,可是從鄰村一個豬圈里搶救出來的,是乾隆年間大詩人董元度寫的。?”
????王艷松介紹說:“董元度是清朝名士,他跟紀曉嵐、劉墉都是朋友,很要好的朋友。從紀曉嵐的代表作?《閱微草堂筆記》上可以查到這個人,書中對董元度非常推崇。?”王艷松說:“這組墓志銘有兩塊,當時分別散落在兩個村里。我當時經過多方打聽,到處托人托關系,才終于把它們都買了過來。?”
為搶救文物生活曾捉襟見肘
????“家里有七八畝地種著,我自己還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工廠里打工。一家三口就靠地里的收入和我打工賺的每月一千多塊錢生活。”王艷松告訴筆者,為了搶救這些出土的文物,家里生活曾經捉襟見肘。
????王艷松指著一個半米多高的壇子介紹說:“這是一個唐朝的壇子,從器物的外觀來判斷,應該是當時裝水用的。?”撫摸著這個大家伙,他回憶說:“當時差點就被當成破爛砸掉了。我聽說后,大冬天我騎著三輪車,蹬了二百多里地,花六十塊錢收了回來。?”
????筆者了解到,在收藏、保護文物的過程中,電話費、路費、收購文物的費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家里也經常犯愁。對此,王艷松表示,幸虧自己搶救文物的行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妻子挺通情達理的,錢什么時候都可以掙,但這些東西一旦被倒賣出去了,就很難再買回來了;如果被毀壞了,那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
欲將文物捐贈地方博物館
????“現在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了。?”看著屋子里擺的滿滿當當的文物,王艷松有些無奈地說。他告訴筆者,自從有了兒子以后,家里的開支又多了一些,“經常知道有文物出土,想買下來,卻力不從心。?”
????王艷松說,“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南宋淳熙年間古建筑上的大石鼓,上面雕刻著很多人物畫,相當漂亮,我就想辦法要把它保護起來,但沒有成功。后來再一打聽,這個東西已經被人倒賣出去了,我覺得非常可惜。?”
????王艷松一直在積極地為保護民間文物而四處奔波。如今,生活的壓力和年齡的增加,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努力的卑微。“我跟縣文化局的領導說過,縣里如果搞博物館,我就把這些東西全部無償地捐出來。?”
小村農民成“考古專家”
????臨走時,王艷松邀請筆者參觀一下他所住的村子。據王艷松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王漢村東南部,曾經出土了一個漢代貴族墓葬。他告訴筆者,王漢村離平原縣城約有七八公里,離王鳳樓鎮馬務腰村也有八公里左右。西漢初年,高祖皇帝曾在馬務腰村設立安德縣,直到隋朝初年,安德縣才遷到現在的陵縣境內。據傳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地方也距此不遠。或許是地理位置使王漢村從漢代開始一度成為一個重要的貴族聚居地吧。
????正因為對文物的執著和鉆研,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艷松如今已被平原縣歷史文化研究會聘任為研究員。王艷松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民間文物保護,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冀強?龔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