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連初中都沒有上完,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心中的文化理想,不管處境如何,始終不曾放棄。雖然并未成為專家式的人物,卻贏得了一些文化界人士對他的尊敬。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人,就是39歲的文化愛好者趙勇。
趙勇和他收藏的酒瓶
◎各種藏品填滿他的家
??? 推開趙勇家的門,就可以看到他在各種愛好上下的功夫——不大的客廳里,滿是各色各樣的藝術品,各種瓶瓶罐罐、奇花異石、帶字畫的折扇,以及他自己做的根雕,藝術性地遍布在桌子上、凳子上、飲水機上,就連墻上也貼滿了布貼畫、剪紙、書法作品和各種繪畫作品。“我喜歡寫作,喜歡書法,收藏過郵票,還學過速記等,愛好非常廣泛。”趙勇說,“我覺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知識啥時候也學不完,我必須不斷學習。”
??? 第一次來到趙勇家的地下室,記者被驚得目瞪口呆——架子上、櫥子里、麻袋中,幾乎所有的空間都被各種樣式的、密密麻麻的精美酒瓶占據了,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葫蘆形的、木桶形的、書籍造型的、大肚子彌勒佛造型的……滿屋子幾千只酒瓶看得人眼花繚亂。“這是我的愛好,我用了幾年的時間到處去收集各種酒瓶,我覺得這挺有意思。這是一種文化,每一個酒瓶都能夠體現出一些文化元素,每個酒瓶都有它的歷史和故事。”趙勇說,“我家的地方太小了,放不下這么多,我就把它們都放在了地下室里。”
◎地域文化吸引他為之奔走
??? 著名的地域文化作家、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劉金忠在談起趙勇時說:“他自己找到了運河文化研究會,很熱誠地要求入會。入會后,他積極奔走,哪里發現了文物古跡,他都會跑來告訴我們。”
??? 劉金忠說,有一次勞改隊的西側發現了一個古墓,趙勇一得到消息,就趕過去拍了大量照片,然后拿著照片來找他鑒定。還有一次,趙勇在經濟開發區原十二里莊一帶看到一塊碑刻,也迅速與劉金忠取得了聯系。“碑刻的全部內容為:‘崳山法派皇清羽化成衲上巧下爐(爐)字昇香金真人之塔 光緒三十三年歲次端陽月中浣勒石’,這大概是晚清一位姓金的道士的墓碑。”劉金忠說。
??? 劉金忠還說,運河文化研究會是個民間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不但不掙錢,不發工資,還要繳納會費,但這并沒有使趙勇產生絲毫的猶豫。“他提供給我的東西未必都有很高的價值,但在這個一切都飛快地走向嶄新的年代,他卻一直致力于保存舊東西,這些行動和這種積極的精神是很有意義的。”
◎再困難也不忘堅守夢想
??? “你看我這幾件根雕,這個像羊頭,那個像鳳凰,還有一個像對蝦。”說起自己的根雕作品,趙勇滔滔不絕,如數家珍,“這個樹根的造型很像流水,所以我給它取名‘源遠流長’。”趙勇如此熱衷地域文化,但他實現自己文化理想的路并不平坦。
??? 趙勇從小家庭困難,只上到初中一年級就被迫輟學。他當過兵,辦過小報,曾在派出所工作,還做過裝卸工、人力三輪車夫、保安等等。不管生活條件如何,不管工作情況怎樣,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與理想。沒有條件,他就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這些根雕都是我自己購買相關書籍,然后自己學著做的。根雕的原材料是我在一些正在開發的工地上撿的,有時候人家一刨地,就能挖出很多樹根來,我就去挑選一些來做。”趙勇說,“我在村里搭了個棚子,那里面還有沒做完的根雕。”
??? 作為一名出租車司機,時間就是金錢,而寫作、雕刻、收集酒瓶和尋訪文物古跡,不但賺不著錢,還會耽誤賺錢的時間,甚至要花掉不少錢。因此,周圍很多人對他很不理解,但趙勇卻始終不以為然。“我做這些不是為錢,我做的作品也不像專家做的那樣好,但這是我的愛好,是我的文化追求。”他說,“我還會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 □記者 王曉松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