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志剛正在檢修中央空調制冷機組
檢查監控設施
檢修變電設備
??? 老冀是個“名人”,在新城綜合樓,超過一半的機關干部都認識他;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老冀卻叫不上名來。因為,老冀雖然常年在大樓穿梭,但他眼睛所盯的目標,有些與眾不同——門鎖、電閘、水龍頭、樓梯扶手、桌椅板凳……
??? 48歲的老冀,全名叫冀志剛,1979年下鄉返城后,一直在機關工作,從市委招待所到會展中心,再到新城綜合樓,一晃就是30多個年頭。但30多年來,冀志剛始終是一個維修工。確切地說,他是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服務中心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
??? 身為共產黨員的冀志剛,在機關后勤這一平凡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全省機關事務系統先進工作者、市勞動模范、興德先鋒等榮譽稱號,都在無聲地詮釋著他的忠誠與奉獻。
“這是個良心差事,身為黨員,我更不能松勁,到什么時候都得問心無愧。”
??? 5月27日,記者見到冀志剛時,手里舞動著螺絲刀的他正在檢查一個消防控制器。“一大早就報警,技術員說修好了,可是原因不明。”對專業人員的修理結果,冀志剛并不滿意:“沒找到問題出在哪,暫時不響了,不還是有隱患嗎?”他非要找到“病根”不可。
??? 在現場,冀志剛的手機不斷響起——3樓衛生間窗戶打不開、9樓需要在墻上釘個掛圖板的釘子、4樓會議室的會議桌需要拆除,16樓會議室要卸窗簾……
??? 而在他的辦公室,記者看到厚厚的《新城綜合樓物業管理日常維修情況日報表》上,前一天的任務竟達21項之多。“完成情況”一欄顯示,僅有一個“門條脫落”沒有完成:“修理噴淋設備時灑上水了,今天晾干了才能修。”
??? 既要指導和協助物業人員的工作,還得負責新城綜合樓的設備運轉,對于要害部位的維護、維修,又必須親自出馬,冀志剛整天忙得腳打后腦勺。“其實,在這個大樓里,哪里不是要害部位呢?”物業公司的一個電工告訴記者:“除了常規工作,冀師傅一般都得親自動手。”
??? 忙,是冀志剛留給人們的最大印象。“在他手里,總有干不完的活兒。”冀志剛的同事說:“后勤工作很瑣碎,沒黑沒白,冀師傅一年到頭都是這個樣。”
??? 之所以“沒黑沒白”,不排除有些任務白天怕影響機關辦公,需要在八小時之外去完成。“領導開會、辦公,不到萬不得已,咱不能弄得叮叮當當地響。”
??? 也有些任務,時間是無法預知的。一天晚上11點多鐘,冀志剛入睡不久,他的手機就響了,配電房值班人員急匆匆地告訴他,有個故障排除不了,相關部門還等著收取電報。冀志剛二話沒說,一袋煙的工夫就出現在了配電房,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迅速修復了設備。
??? 類似的事不勝枚舉。就是在這平凡的后勤工作崗位上,冀志剛因忙碌而感到充實,因成就而信心滿懷,工作上的苦和累,他毫無怨言,就像一臺上滿了發條的機器,每時每刻都在高速運轉著。做事,“ 要對得起那份工資;做人,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當被問到動力何在時,冀志剛這樣解釋:這是個良心差事,“ 身為黨員,我更不能松勁,到什么時候都得問心無愧。”
??? 忙起來自不必說,即使手頭沒活,冀志剛也坐不住,一有空閑就去“巡樓”,就像大樓的醫生一樣,樓梯扶手、腳踏步防滑條、水龍頭等等,被他“診”了一遍又一遍。
?? “只有把工作當樂趣來干,把單位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干,才能真正干好。”
??? 新城綜合樓向政務大廳通暖氣管道施工時,冀志剛發現電氣焊施工現場有一大捆保溫用的橡塑海綿,考慮到存有火災隱患,他立即親自搬離;B區樓頂與主樓連接處漏水,冀志剛親自上去查找原因,在修好B區樓頂的同時,他舉一反三,又對其他區的樓頂進行了同樣的維修;每逢有重要會議,他常常凌晨四五點鐘便趕到會場檢查線路,確保不出任何差錯……敬業,負責,冀志剛對待工作的態度,人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如果這是自家事,相信誰都會這么做的。”冀志剛的話語樸實而通俗,但卻令人感動:“只有把工作當樂趣來干,把單位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干,才能真正干好。”
??? 會展中心、新城綜合樓相繼啟用以來,各項設備設施一直運轉良好。這些,與冀志剛的細心周到密不可分。他以局為家,以業為榮,雖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一心為公的錚錚誓言。
??? 為大樓“診治”,任務并非全都按部就班。一次中午1點,冀志剛加完班剛想回家吃飯,又接到通知,說11樓會議室下午要開會,空調閥門壞了。他將電動車重新放回車棚,迅速趕到了維修現場。會議開始后,擔心“舊病”復發,他堅持親自守著設備隨時準備“治療”,直到三個小時后散會;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得知單位消防設施報警,冀志剛立即趕到現場,待查明屬于誤報后,他說“雖是誤報,也不能掉以輕心。”查明誤報原因后,回到家后已是半夜12點多了。寒來暑往,“五加二”、“白加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態。甚至,去年新城綜合樓爭創“魯班獎”期間,他一連幾個月盯在現場,每天都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家。
??? 敬業,并不能掩蓋冀志剛的“小摳”作風。因為,他將勤儉持家的習慣也帶到了工作當中。譬如,會展中心地下變電室改造、電子監控器安裝和燈光控制系統的硅箱遷移等工作,都是他帶領其他工人,自己動手改造完成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經費;冬天,他“發明”了一個“看窗供熱”的辦法,不但能保證大樓內的溫度相對穩定,還節省了不少熱量,“我哪天都得圍著大樓轉上兩圈,仰臉看看,如果開窗戶的多了,就說明有點熱了,閥門就關小一點。”
“你們冀師傅真是太厲害了,比我們銷售員懂得都多。”
??? 為了所負責的新城綜合樓和會展中心正常運轉,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冀志剛始終堅持學習。焊工出身的他,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已經成長為水、電、暖等多個方面的行家里手,大大小小的毛病,他總能手到病除。通過自學,冀志剛還取得了大專文憑。“拿文憑不是我的目的,因為我要文憑確實沒用。”冀志剛說:“但是知識有用呀,我需要的是那些知識和技能。”
??? 面對記者,從供暖、空調到電梯、消防等設施設備,冀志剛講起來都頭頭是道,他所掌握理論知識的寬泛和高深令人佩服。一次,一位來投標隔音板的銷售經理驚嘆說:你們“冀師傅真是太厲害了,比我們銷售員懂得都多。”
??? 更重要的是,冀志剛的手藝還要勝過理論。而之所以如此愛鉆,是因為干了幾十年機關后勤的冀志剛,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這一行。1979年下鄉返城后,他便開始在市委招待所當電工。1999年,會展中心投用,他成為那里的修理工。再后來,新城綜合樓動工,他又向領導申請,加入到建設指揮部,并親自負責設備安裝,一步步地“看著大樓長起來”。
??? 這樣的經歷,注定了冀志剛對新城綜合樓了如指掌,如今,他堪稱這座大樓的“活辭典”。除了表面,哪里有電纜,哪里有管道,對于隱蔽在大樓建筑里的每一個零件,冀志剛都心中有數。
??? 與給人看病一樣,保障大樓的健康,比“治”更重要的,是“防”。“有冀師傅這樣的好同志,我們很放心。”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平時維護到位,大樓里的設施、設備不怎么出故障。再說,即使出了故障,也難不倒冀師傅。”
??? 學習、熱愛,加上對事業的執著,冀志剛把自己分管的各項工作都裝在了心里,什么時候電梯該檢修了,設備該維護保養了,該送暖了……一年四季,他總是提前進行安排。而每一天從早到晚,大樓的角角落落都會出現他忙碌的身影。
??? 在普普通通的機關后勤工作崗位上,冀志剛將工作做得大放異彩。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身邊的年輕同志,服務質量都在不斷提升。
??? □記者 馬寶濤 通訊員 李占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