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慶在演出中。
??? 說起西河大鼓,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會感到陌生,但對很多中老年人來說,西河大鼓代表著時代的烙印和兒時的歡樂。在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單調的年代,鼓書是很多人茶余飯后最好的娛樂,而西河大鼓正是少有的娛樂方式之一。
??? 家住慶云縣渤海路街道辦事處杜樹劉社區的趙吉慶,30多年來一直從事西河大鼓的演藝工作,為西河大鼓的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改革開放創輝煌,中華大地國富民強,記下別處咱不表,表一表慶云縣新容新貌新風尚……”6月11日,在慶云縣舉辦的“紅歌進社區”文藝匯演上,民間藝人趙吉慶演唱的西河大鼓 《說唱騰飛的慶云》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30多年,我一天都沒停過練習唱大鼓書”
??? 趙吉慶今年48歲,受父親的影響,性格活潑的他從小就愛上了西河大鼓,并一直跟隨父親學習大鼓表演。 “按照我們的規矩,父親不能做師父,于是我在17歲那年正式拜大鼓名家朱延安為師,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拜師朱延安之后,趙吉慶便跟隨老師四處演出。
??? 從鹽山、無棣、樂陵等周邊縣市,到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中城市,一直到東北三省,拜師學藝的日子里,趙吉慶幾乎走遍了整個華北、東北地區,行程總計八千多里。從站在后臺看師父表演,到偶爾上臺搭個腔,再到給師父捧弦,趙吉慶的演唱水平不斷提高,而這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天還沒亮,我就起床吊嗓子,別人都睡下了,我還在琢磨每句每字的腔調。不管是三九天還是三伏天,30年來,我一天都沒停過練習唱大鼓書。”趙吉慶說。由于天資聰穎,加之后天的努力,他進步很快, 19歲那年,年紀輕輕的趙吉慶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當上了 “領弦”。
●“三天沒開張,一天沒吃飯,我餓著肚子也要唱”
??? “以前,大家都忙著下地干活,聽書的人很少,加上那時候不富裕,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肯花錢聽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趙吉慶回憶說,“我剛學西河大鼓時,整個西河大鼓團有十來個人,除了師父以外,都是十八九歲的小伙子,有演出的時候能吃個飽飯就不錯了,趕上沒演出的時候,大家就得一起餓肚子。 ”
??? 做為“領弦”,趙吉慶深知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獨立登臺說唱西河大鼓,趙吉慶還經常四處演出。“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師弟外出聯系演出,三天沒開張,身上的錢都花光了,帶的干糧也都給了師弟,當時餓得整個人都快散架了,但是一看到有人湊過來聽我唱大鼓,我又來了精神,說了一段《康熙密訪》,沒想到大家特別喜歡,我們接連在那里唱了七八天。 ”苦盡甘來,憑借著自己不懈的努力,趙吉慶的大鼓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在周邊縣市更是小有名氣,并受邀到各地參加演出。
●“只要肯學我就教,我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 說唱西河大鼓30余載,趙吉慶彈壞了四把三弦琴,敲爛了兩面西河鼓,但他不僅純熟掌握了 《楊家將》 《呼家將》《蔣公案》 《回龍傳》 《五女興唐傳》等60多個傳統書目,還自編自唱了《賢母勸女》 《近親結婚危害大》《傻子走親》《計生工作好》等現代書目,其中自創自演的《說唱騰飛的慶云》獲德州市首屆原創文藝作品展演三等獎。 2007年,趙吉慶與師父朱延安合唱的《最后的說書人》被青島電視臺選中并拍成電視紀錄片,趙吉慶也獲得了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的資格。
??? 在趙吉慶眼里,西河大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其生命力便來自于群眾的喜愛,只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西河大鼓才能永遠流傳下去。
??? “為了培養更多西河大鼓的傳人,我準備免費收徒,只要肯學,我就愿教,我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趙吉慶真誠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