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2歲的田國良是德州造紙廠一位普通的退休職工,但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家鄉的熱戀,使他在退休后不斷努力,探究家鄉的地域文化;為人處世一絲不茍的態度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又使他獲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他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筆,努力留住德州往事真實的記錄,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份合格的地方文化記憶。
◎認真鉆研樂于創新
??? 退休以前的田國良,在工廠的辦公室、新聞中心、宣傳處等都工作過,是工廠里文化、宣傳工作的先鋒人物。“那時廠里很多文化活動都是我在做——宣傳欄、黑板報、廠報、圖書室……我都做過很多。”田國良說。
??? 為了把工作做好,田國良很能獨立鉆研琢磨,他不但會在辦廠報刻版的時候鉆研字體和版面設計,還會在元宵節燈展上琢磨花燈的制作。“1984年以后,咱們市里連續好幾年元宵節搞燈展,造紙廠的花燈都是他自己慢慢琢磨著做的。”田國良的家人告訴記者,“第一年做了一把火炬,第二年是一頭會轉圈的小牛,第三年是一條龍,往后還有濟公、籬笆女人和狗……”那時的田國良為了使工廠能在燈展中拿到好名次,自己從零學起,慢慢探索,講究創新,結果把花燈越做越漂亮,越做越專業,多次拿到市里的獎項。直到現在,老人回憶起當初做花燈的過程,和每一件花燈的構思,都會顯得神采奕奕,眼神中透著興奮。
◎六旬老人獨闖冀南
??? 退休后的田國良喜歡收看央視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喜歡讀歷史。2008年,在得知德州經濟開發區要修建一條董子文化街的時候,他開始對董仲舒產生了濃厚興趣。
??? 董仲舒到底是哪里人?他的生平究竟如何?為什么德州和河北棗強、景縣、故城等多個地方會產生董子故里之爭?帶著諸多疑問,田國良先是在德州本地了解專家學者和文史愛好者等的觀點,然后,他又到其他號稱董子故里的鄉鎮、村莊去尋訪與董子相關的遺跡,甚至到很多不通車的地方去。他以退休工人的身份到景縣找過縣委顧問了解情況,也到董故莊等建有董子祠堂的地方去尋訪。那時已年近花甲之年的他,經常是一早出門,獨自一人跨上摩托,直到晚上才回到家。他在冀南的鄉村里考察遺跡、尋訪老人和地方專家、文史愛好者,不知疲倦,不畏艱苦,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回憶起那段日子,家人心中只有不放心,他自己卻陶然自得,因為他得到了大量在德州找不到的第一手材料。
??? 考察歸來,田國良又查閱大量相關史書,將自己的考察成果進行沉淀,最終寫出一本專門寫董仲舒的書——《鄉賢董仲舒》。2010年,他自費將書印出,但并不炒作或賣錢,而是將它當成與董子同樣感興趣的朋友交流的橋梁。家人說:“寫這個有什么用?”田國良卻樂此不疲。
◎用心留住德州往事
??? 在用心研究董仲舒的同時,田國良還用筆把自己對家鄉其他即將或已經隨時代變遷流逝的街巷、橋梁、碑廟等文化風物記錄成文,向能夠把它留存下來或傳播開來的人無私提供。“從小我家就住在城外不遠的南七里鋪,父親就在城里工作,我經常去城里找他。我對我記憶中的這片美麗的土地懷有很深的感情。”田國良說,“很多記憶中的東西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逐漸消失,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過程。我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但我對那些往事懷著深厚的感情。我要用手中的筆認認真真地把它記錄下來,用文字和鏡頭給后人留下一份美好的記憶。”
??? 為了保證自己手中材料的真實性,田國良經常不辭辛苦,從位于大劉莊的家中騎自行車到米市街、盧莊等地尋訪老人、考察故地,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他查閱參考大量的書籍材料,凡事都講究有理有據,卻又不會盲從權威觀點。“現在主流觀點都認為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同時卻又承認他一生經歷了漢代四代皇帝,這本身就是矛盾的。”田國良總是認真思考一些細節問題,在廣泛參考史書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在董仲舒的生卒年問題上是這樣,在其他問題上也是如此。
??? 2010年4月,一位名叫董玉水的八十歲老人在當時的《德州廣播電視報》(現已并入《德州晚報》)上出了兩副上聯,向報紙的讀者征集下聯,田國良應征并引起了董玉水的注意。從此,他們開始密切往來,并成為了忘年交。在董玉水的介紹下,田國良加入了一個名為“運河文化研討會”的民間組織,并很快成為了其中的主力。田國良已經憑借自己的認真和執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仍在以一顆年輕的心繼續為自己的理想每天奔忙。
□記者 王曉松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