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軍,41歲,1992年7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而后一直在鄉鎮基層工作,曾先后擔任管區干部、總支書記、鎮黨委委員、鎮武裝部長、常務副鎮長等職務,現為齊河縣胡官屯鎮黨委副書記。他扎實工作,認真探索,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付出大量心血,他所工作過的兩個鄉鎮,基層黨建都取得了突出成績。他本人也獲得了德州市村鎮建設先進個人、齊河縣勞動模范、齊河縣平安建設先進個人、齊河縣優秀黨務工作者、齊河縣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
“劉副書記是位經驗非常豐富的領導,別看話不多,他已經在基層踏踏實實地干了將近20年了,總是哪里需要,二話不說就帶著我們往哪里去。”胡官屯鎮的基層鄉鎮干部一說起劉思軍來,都滿懷敬意。
◎日夜堅守在汛期的河堤上
????胡官屯鎮緊靠黃河,每年黃河調沙或漲水的時候,作為鎮黨委副書記的劉思軍都要前去巡堤。黃河下游這一段河道是有名的“地上河”,河岸邊上的灘地里有些農田,附近還有村莊,有民居,一旦河流潰堤,群眾的生命財產將受到極大的損失。因此,他在大堤上日夜巡查,經常到午夜還不回去休息。臨時需要筑堤時,為保護大部分田地,注定要犧牲一小部分,他又要積極協調各種關系,確保筑堤工程順利進行。
????2010年8月,齊河縣遭遇洪澇災害,胡官屯鎮也有多個村受災。劉思軍深入一線,帶著村干部挖溝排澇,救助受災群眾,連續奮戰十幾天。受災群眾一提起那段經歷來都直豎大拇指:“那段時間劉副書記一直都在救災第一線到處巡查,一會兒都不休息,真是非常辛苦。”“有時候凌晨兩點就起床去工作,有時候晚上回來時已經到了凌晨一兩點鐘。起早貪黑,沒有上下班的點兒,沒有周末,少有節假日,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這是我工作的特點,是我應該做到的,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劉思軍說。
◎對農民的體貼細致入微
????6月16日,記者在辦公室里見到了正在工作的劉思軍。他的辦公室是平房,陳設極其簡單——兩張辦公桌、一個文件柜、一把椅子、兩個沙發,都已經用過很多年了;柜子已經有了一道裂痕,后窗也有些殘破。他平時就是在這樣的一間辦公室里起草工作規劃、接待來訪群眾的。“我是基層干部,共產黨員,要那么好的條件干什么?我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這里方便我工作就可以了。”
????劉思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在工作的時候,他特別注意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甚至到了細致入微的程度。2010年,胡官屯鎮一位老人找到劉思軍,要求鎮上給辦低保。劉思軍了解情況后得知,老人有兩個兒子卻都不承擔贍養義務,使老人生活沒有著落,所以辦低保解決生活問題。這樣的情況不符合辦低保的條件,但他并沒有一推了之,而是深入村內,帶著村干部找到老人的兒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法律、講政策,使老人的兒子認識到了錯誤,承擔起了贍養義務。“我太感謝劉副書記了,他幫我解決了一個大困難。兒子養我不比拿低保溫馨得多啊!”一提起這件事情,老人就非常感慨。“黨不能帶領老百姓致富,老百姓也不會滿意。”因此,他把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致富能人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富民增收的一項工作措施,堅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傳統產業的轉變。在仁里集鎮工作期間,他先后培養了5個畜牧養殖黨員大戶,推動了全鎮畜牧養殖業的發展。來到胡官屯鎮后,他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揮致富帶頭人曹光慶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帶領群眾到壽光等地參觀、邀請專家為群眾授課等措施,在沙張社區建成一個占地300余畝的無公害蔬菜種植示范園,探索出了一條土地集約化經營的致富模式,帶動胡官屯村、孔老村發展了100多個高溫蔬菜大棚和小拱棚,使群眾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一心為群眾謀利益
????在工作中,劉思軍一直認為,群眾工作做不好,就是黨建工作沒抓好。一些責任心不強的干部工作熱情不高,有時出現互相推諉扯皮等現象。“去年有一次下大雨,鎮上要求各村里把危房戶搬到安全的地方安置起來,有的村干部就以各種理由拖延不辦,最終還是鎮上想辦法解決。”劉思軍回憶說,“比如,有的村干部說,某老人雖住危房,但其子女有好房,只是不肯贍養,村里正在協調等。就算是真的,可能還不等你協調好了,老百姓的房子就塌了。我們作為共產黨員,絕不能這樣讓群眾寒心。”
????針對這一情況,劉思軍提出了轉變農村干部作風、村級事務民主決策、黨務村務定期公開等意見,被鎮黨委采納。他主持這些工作,使全鎮信訪量迅速降低,在全縣黨建工作與信訪工作考核中,都取得了較好的名次。“鎮黨委要讓群眾滿意,只靠我這樣的幾個干部是不行的,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至關重要。”劉思軍說。2010年,剛剛到任胡官屯鎮黨委副書記的劉思軍,帶領相關干部挨個村莊進行調研,制定建設方案,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他帶領包村干部下村幫助各村解決實際困難,加大督促和指導力度,為基層活動場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年,德州市農村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現場會就在胡官屯鎮召開,胡官屯鎮活動場所建設經驗得到市委組織部領導的贊揚。這些活動場所的建設也為基層黨支部在人民群眾中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只能舍小家顧大家
????劉思軍的妻子和女兒住在齊河縣城里,他的父母都住在鄉下老家。為了工作,他經常一連幾個月呆在鎮上,逢年過節都不一定能回家,更不要說周末了。
????女兒今年中考,他竟然沒有時間過問。他的妻子為此放下了工作,專門在家照顧孩子。劉思軍的父母都已經年近古稀,父親早年勞動時腿部受傷,留下了殘疾,母親有糖尿病。老兩口在老家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種地。劉思軍工作的地方離老家并不算太遠,但他無法回去照顧父母,甚至連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
????談到這些,劉思軍臉上流露出深深的自責與愧疚。他說,家人也有過牢騷,父母希望他能多回家看看,妻子和女兒也希望他能多陪陪家人,但牢騷歸牢騷,他們還是一直在理解和支持著他的工作。“看到基層老百姓的問題得到解決,看到千家萬戶幸幸福福地過日子,我做點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劉思軍說。
■記者 王曉松 通訊員 鄭軍 許威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