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說,人生要時常充滿樂觀精神,面對困境時要學會多笑。
每次員工忙不過來時,吳敏都會主動幫助員工打理印刷彩頁。
![](/a/10001/liv_loadfile/news/dezhou/folder135/fold31/1311475791_61041500.jpg)
吳敏和員工查看印刷品的打印細節。
![](/a/10001/liv_loadfile/news/dezhou/folder135/fold31/1311475807_69018500.jpg)
吳敏對每個工作環節都要仔細把關。
導讀:
生活,你是一望無際的綠野,你像波瀾壯闊的海洋;今天,我們站在你的大門旁,滿懷欣喜的向前展望……這是在1977年夏天,武城一中七五屆高中畢業典禮大會上,吳敏和幾位同學代表四班表演的詩朗誦。吳敏說,直到現在,這個畫面她還記憶猶新。30多年過去了,盡管經歷了事業的坎坷,生活的磨難,但始終不能磨滅她的那份欣喜和感動。
◎生活的幾多變故,她選擇“笑對”
1962年,吳敏出生在臨清老趙莊鄉劉莊村,由于某些原因,她一直跟隨養父母長大。
1977年,吳敏考入了淄博醫學專科學校,當時那是山東省唯一一所專門培養衛生防疫人才的學校,全國也只有幾所。
1980年畢業后,被分配到了武城衛生防疫站工作,工作不很忙碌,但是也算是專業對口。
然而自1984年開始,吳敏卻經歷了很多生活的變故。吳敏說,很多事情到現在仍然不想記起,也許這些事情就是人們常常說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吧。
1984年,吳敏與中專同班同學馬華軍在武城縣民政局領取了結婚證,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同年4月底,夫妻兩人搬到慶云縣安了家。婚后,工作還是像原來一樣波瀾不驚,家庭生活卻很辛苦。那一年,吳敏的養母因骨折隨她一起搬到慶云,伺候半年后剛能行走,卻又突發腦溢血去世。之后,吳敏因為一直不放心養父一個人生活,便接過來和自己一起生活,直到1993年去世。提起這些,吳敏說:“對我而言,養父母勝過親生父母,在二老的最后一刻,都是我自己獨自一人陪伴在其身邊。二老的相繼去世對我的打擊很大,很長一段時間不敢面對。在夢里總也一直埋怨自己沒有照顧好二老,很內疚。”
如果說至親的離去是每個人生活中必經的磨難,那女兒的夭折對吳敏來說就顯得尤為不公平。幾年間,吳敏先后懷孕三次,然而命運卻跟她開了個不小的玩笑。三個孩子中如今只留下了兒子馬天昊。對于一個母親來說,這個唯一的兒子是別樣的珍貴。“兒子出生時是剖腹產,我因為體質不好,還輸了血,開始奶水不夠,孩子吃不飽就會經常哭鬧。”吳敏說,那些年因為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身上,自己的身體落下了不少毛病,一直到多年以后,才漸漸恢復過來。
吳敏說,那些年是生活中的低谷,但是自己都挺了過來,支撐自己的就是“笑對磨難”,只有當你不怕時,不幸才會怕你。
◎放棄“鐵飯碗”,她選擇獨自創業
就在兒子天昊讀四年級的時候,吳敏為了讓兒子受到更良好的教育,也為了圓自己多年的創業夢,她毅然放棄了防疫站的正式工作,選擇了到德州市自己做些事情。
因為丈夫在慶云縣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一起前來,所以,吳敏帶著兒子,獨自來到德州,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剛開始的半年,因為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她就擺地攤賣毛巾、賣襪子。天昊放學后也會去幫媽媽的忙,盡管在別人看來這樣的日子有些辛苦,也會有很多人對于她放棄“鐵飯碗”的做法感到很不可理解,但是吳敏有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個喜歡忙碌的人,閑不下來,創業一直是我的長遠目標,如果不放棄眼前的安穩生活,我怎么能為了自己的目標邁開第一步呢?而且,兒子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為了讓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就算放棄了‘鐵飯碗’也不后悔。”
擺了半年的地攤以后,吳敏在市里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開了一家打字復印店。這家店蘊含了吳敏幾乎全部的心血,這也是她真正創業的開始。開店的前兩年,吳敏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她覺得累點無所謂:“這家店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必須承擔所有的責任。”吳敏說,有時候自己也會覺得迷茫,不知道這條路的出口在哪。那種滋味可能只有自己創過業的人才能體會。但想到兒子,想到自己的目標,她告訴自己,不能放棄。
2006年,天昊順利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學,吳敏暫時松了一口氣,決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業上。她考慮到店面位置比較偏僻,如果想做大,必須進設備,于是就花7萬元進了第一臺機器,隨后幾年又慢慢的引進了幾臺比較先進的設備。后來,吳敏干脆另租廠房,干起了彩印包裝公司,因為已經積攢了一些客戶,生意并不是很難做,只是前兩年,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公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吳敏有時會很自責,她覺得這家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能力有限,沒有讓她發展得更好。
2011年,天昊去法國留學,丈夫也在2007年調到德州工作,當起了吳敏的“賢內助”。她通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員工和自己的業務水平使自己的企業慢慢的走過了瓶頸期。回想自己創業的這些年,從擺地攤到成立自己的公司,整整11年。她說,“生活就像爬山,每個人都為自己設下了大大小小的山頭,也是一個個目標,在實現了這些目標,登上座座山頂的過程中,享受了生活、享受了人生、領略了人生最美好的東西。”
◎在兒子眼中,她是一生受用的珍寶
在兒子天昊看來,無論處境如何艱難,母親都是用一副笑臉面對著一切,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美好、快樂、舒適的生活環境。血濃于水的恩情,讓他即使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也總是牽掛著這個為了家庭日夜操心的媽媽。
在他眼里,媽媽付出了太多。“不過讓我感到寬心的是,雖然生活是這樣的忙碌,充滿了挑戰,但是媽媽卻喜歡這樣的生活。她的堅韌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我很敬佩她。”天昊說,媽媽熱愛文學,也熱愛藝術,作為兒子,他能做的,就是每次回國后多在她身邊陪陪她,聊聊文學,聊聊世界,聊聊生活。
他說:“生活是水,一切榮華名譽只是盛水的杯子,無論是如何光鮮的金玉其外,里面總是平平淡淡的真實,苦辣酸甜,五味雜陳,都溶解到這一杯水中了。而母親的這杯水,各種味道,都是她的財富,也是留給我,一生受用不盡的珍寶。” □記者 張雙雙 攝影 劉振興
生活,你是一望無際的綠野,你像波瀾壯闊的海洋;今天,我們站在你的大門旁,滿懷欣喜的向前展望……這是在1977年夏天,武城一中七五屆高中畢業典禮大會上,吳敏和幾位同學代表四班表演的詩朗誦。吳敏說,直到現在,這個畫面她還記憶猶新。30多年過去了,盡管經歷了事業的坎坷,生活的磨難,但始終不能磨滅她的那份欣喜和感動。
◎生活的幾多變故,她選擇“笑對”
1962年,吳敏出生在臨清老趙莊鄉劉莊村,由于某些原因,她一直跟隨養父母長大。
1977年,吳敏考入了淄博醫學專科學校,當時那是山東省唯一一所專門培養衛生防疫人才的學校,全國也只有幾所。
1980年畢業后,被分配到了武城衛生防疫站工作,工作不很忙碌,但是也算是專業對口。
然而自1984年開始,吳敏卻經歷了很多生活的變故。吳敏說,很多事情到現在仍然不想記起,也許這些事情就是人們常常說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吧。
1984年,吳敏與中專同班同學馬華軍在武城縣民政局領取了結婚證,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同年4月底,夫妻兩人搬到慶云縣安了家。婚后,工作還是像原來一樣波瀾不驚,家庭生活卻很辛苦。那一年,吳敏的養母因骨折隨她一起搬到慶云,伺候半年后剛能行走,卻又突發腦溢血去世。之后,吳敏因為一直不放心養父一個人生活,便接過來和自己一起生活,直到1993年去世。提起這些,吳敏說:“對我而言,養父母勝過親生父母,在二老的最后一刻,都是我自己獨自一人陪伴在其身邊。二老的相繼去世對我的打擊很大,很長一段時間不敢面對。在夢里總也一直埋怨自己沒有照顧好二老,很內疚。”
如果說至親的離去是每個人生活中必經的磨難,那女兒的夭折對吳敏來說就顯得尤為不公平。幾年間,吳敏先后懷孕三次,然而命運卻跟她開了個不小的玩笑。三個孩子中如今只留下了兒子馬天昊。對于一個母親來說,這個唯一的兒子是別樣的珍貴。“兒子出生時是剖腹產,我因為體質不好,還輸了血,開始奶水不夠,孩子吃不飽就會經常哭鬧。”吳敏說,那些年因為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身上,自己的身體落下了不少毛病,一直到多年以后,才漸漸恢復過來。
吳敏說,那些年是生活中的低谷,但是自己都挺了過來,支撐自己的就是“笑對磨難”,只有當你不怕時,不幸才會怕你。
◎放棄“鐵飯碗”,她選擇獨自創業
就在兒子天昊讀四年級的時候,吳敏為了讓兒子受到更良好的教育,也為了圓自己多年的創業夢,她毅然放棄了防疫站的正式工作,選擇了到德州市自己做些事情。
因為丈夫在慶云縣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一起前來,所以,吳敏帶著兒子,獨自來到德州,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剛開始的半年,因為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她就擺地攤賣毛巾、賣襪子。天昊放學后也會去幫媽媽的忙,盡管在別人看來這樣的日子有些辛苦,也會有很多人對于她放棄“鐵飯碗”的做法感到很不可理解,但是吳敏有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個喜歡忙碌的人,閑不下來,創業一直是我的長遠目標,如果不放棄眼前的安穩生活,我怎么能為了自己的目標邁開第一步呢?而且,兒子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為了讓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就算放棄了‘鐵飯碗’也不后悔。”
擺了半年的地攤以后,吳敏在市里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開了一家打字復印店。這家店蘊含了吳敏幾乎全部的心血,這也是她真正創業的開始。開店的前兩年,吳敏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她覺得累點無所謂:“這家店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必須承擔所有的責任。”吳敏說,有時候自己也會覺得迷茫,不知道這條路的出口在哪。那種滋味可能只有自己創過業的人才能體會。但想到兒子,想到自己的目標,她告訴自己,不能放棄。
2006年,天昊順利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學,吳敏暫時松了一口氣,決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業上。她考慮到店面位置比較偏僻,如果想做大,必須進設備,于是就花7萬元進了第一臺機器,隨后幾年又慢慢的引進了幾臺比較先進的設備。后來,吳敏干脆另租廠房,干起了彩印包裝公司,因為已經積攢了一些客戶,生意并不是很難做,只是前兩年,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公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吳敏有時會很自責,她覺得這家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能力有限,沒有讓她發展得更好。
2011年,天昊去法國留學,丈夫也在2007年調到德州工作,當起了吳敏的“賢內助”。她通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員工和自己的業務水平使自己的企業慢慢的走過了瓶頸期。回想自己創業的這些年,從擺地攤到成立自己的公司,整整11年。她說,“生活就像爬山,每個人都為自己設下了大大小小的山頭,也是一個個目標,在實現了這些目標,登上座座山頂的過程中,享受了生活、享受了人生、領略了人生最美好的東西。”
◎在兒子眼中,她是一生受用的珍寶
在兒子天昊看來,無論處境如何艱難,母親都是用一副笑臉面對著一切,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美好、快樂、舒適的生活環境。血濃于水的恩情,讓他即使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也總是牽掛著這個為了家庭日夜操心的媽媽。
在他眼里,媽媽付出了太多。“不過讓我感到寬心的是,雖然生活是這樣的忙碌,充滿了挑戰,但是媽媽卻喜歡這樣的生活。她的堅韌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我很敬佩她。”天昊說,媽媽熱愛文學,也熱愛藝術,作為兒子,他能做的,就是每次回國后多在她身邊陪陪她,聊聊文學,聊聊世界,聊聊生活。
他說:“生活是水,一切榮華名譽只是盛水的杯子,無論是如何光鮮的金玉其外,里面總是平平淡淡的真實,苦辣酸甜,五味雜陳,都溶解到這一杯水中了。而母親的這杯水,各種味道,都是她的財富,也是留給我,一生受用不盡的珍寶。” □記者 張雙雙 攝影 劉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