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明為王書傳捐助一萬元。
鮑翠平接過于振明捐助的一萬元。
已累計向社會各界捐款700多萬元;定下目標要救助100名貧困大學生;將來要把絕大部分資產捐獻社會,回報社會;交代子女日后繼承慈善事業;他的善舉讓人不由得想到大慈善家陳光標……
◎一人一萬元 為兩名貧困學生送去及時雨
8月16日下午3點,武城浩天集團的一間辦公室內,董事長于振明坐在辦公椅上,一邊托著《德州晚報》,一邊拍板,“我要救助這兩名學生,一人一萬元作為他們第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今后四年將持續關注。”這是他在看完8月11日《德州晚報》關于貧困大學生的報道后下的決定。
“這兩名學生”是《“瘋娘”的孩子想上學》主人公寧津縣鮑翠平和《吃百家飯長大的他考上名牌大學》主人公平原縣王書傳。“一名學生是母親患有精神病,一名學生是吃百家飯長大,眼下快開學了,學費均尚未籌齊,我必須得幫他們。”身為德州市人大代表、武城北關村黨支部書記、浩天集團董事長的于振明感嘆道:“我應該有這個責任和義務。”
他隨即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從錢包內取出銀行卡,吩咐公司工作人員從中取出2萬元錢,作為救助金。“立馬送達,他們很需要。”
當天下午3點20分,記者隨同于振明從武城出發驅車趕往寧津和平原。鮑翠平所在的寧津縣柴胡店鮑權村是于振明的第一站。
趕到鮑翠平家中,于振明眼前是怎樣的一幕啊:低矮的平房,一張炕,一臺小電視,被當做書桌的是縫紉機,精神病母親縮在床角一動不動,年輕的父親不堪生活重負,已是滿臉皺紋。屋子里老式的風扇呼呼地轉著。
看到眼前的一切,于振明眼圈濕潤了,立即拿出一萬元錢和一張自己的名片交到鮑翠平手中,“你爸爸供你上學不容易,這些,作為你第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吧,以后有什么困難及時和我聯系。”鮑翠平顯得非常激動,立馬用手捂了捂嘴,然后抹了抹眼中的淚水,深深地向于振明鞠躬:“謝謝叔叔!”
在平原南外環平原二中門口,于振明將一萬元錢塞到了剛剛打工回來的王書傳手中,王書傳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加上這兩名貧困生,我今年的救助任務完成了。”于振明說。“完成救助任務?”看到記者好奇,他侃侃而談:“今年我的計劃是救助5名貧困大學生,加上《德州晚報》報道的這兩名學生,正好五個。”
話雖如此,但當他發現有特困生時,還是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截至8月16日,他已經救助了40名貧困大學生。
◎定下目標 他要救助100名貧困大學生
他的慈善之行是逐步做起來的。第一次救助還得從10年前說起。
2001年,于振明在濟南千佛山醫院住院治療糖尿病期間,從媒體上了解到樂陵一中高中畢業生王鵬因父親去世,家庭貧困無錢上大學的消息后,他拔下針頭,便跟司機說了聲“去樂陵”。直奔樂陵后,將6000元學費送到王鵬的手中,而且他每年都在救助王鵬,直至他完成學業。
2003年,本村村民陳英敏不幸病亡,當時他的大兒子正在上大學、二兒子正在讀高中,家境非常困難。于振明在送去6000元的同時,還親自跑到縣二中說明情況,免去孩子高中三年的學費。
還有2010年,單縣13歲男孩王征,未進一天校門卻考上了河北科技大學,然而家貧難圓“神童”大學夢。從媒體上看到《家貧恐阻“神童”大學夢》這一報道后,于振明又驅車數百公里將6000余元送到“神童”手中。
……
看到優秀學生因貧無法上大學時,于振明會經常把錢送到孩子手中。多年來,他已經拿出700多萬元,先后資助了40名學生,包括山東、重慶、陜西、內蒙古等省份的學生。他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心愿:“今年61歲,在五六年內,我要救助100名貧困大學生。”
眼下,于振明的故事被鄉鄰們口口相傳,他的車成為村里的公車,免費借用;誰家有困難,于振明都會伸出援手。除于振明本人外,鄉鄰們還熱衷于談論他的女兒和孫子:在于振明的影響下,他的大女兒于晶也做起了慈善事業,將廣告公司的一部分收入用來助學;2008年,汶川地震時,于振明帶著3歲的孫子捐款16萬給地震災區,3歲的孫子說“長大后我也要向爺爺那樣獻愛心”。
◎只身懷揣20元錢闖關東 貴人頻相助讓他學會感恩
于振明經常送錢給貧困人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也被市民稱為慈善家、回報社會的典型。也有人說他傻,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分給了別人。
聽到此話,于振明只是笑。他說:“我總結了,人生就兩點:一,人行善絕對有好報;二,有決心和恒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于振明為啥堅信“人行善絕對有好報”?他向記者講述了他懷揣20元錢“闖關東”的故事:
1950年,于振明出生于武城縣城北關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971年因“闖關東”,他的命運徹底發生了改變。
那一年剛過完正月十五,為了生計,21歲的于振明帶著20元錢,踏上了從平原到長春的火車——投奔在東北定居的奶奶和叔叔等親戚那里,結果車票花掉了他17.1元錢。到達長春后去找在那工作的叔叔。
被告之叔叔“3天前就已經去坦桑尼亞修鐵路了”。此時,他身上只剩下不到3元錢。為了尋找叔叔,他沿著鐵軌徒步尋找。那一天,天下著小雨和小雪,于振明身上的棉衣全濕透了。從凌晨5點到晚上7點,他走了100多里路,路旁油罐車上的人看著他在雨中徒步行走,大聲向他吼叫:“你個傻瓜,這樣沒到地方就會先凍死的,趕緊跟著油罐車往回趕。”
于振明上了油罐車趕往松原——嬸嬸和奶奶都在那里。剛到松原,好心人讓他在火爐旁烤了烤濕透的棉衣。“要不我得被凍死。”如今,于振明想想還挺后怕。
到達松原后,于振明終于找到了嬸嬸和奶奶家,可是他卻病倒了,在醫院里住了一周。
養好身體后,為了填飽肚子,他在工地上脫坯賺錢。在冬天刺骨的寒風中干活,他的手和胳膊全凍裂了,又和衣服粘在一起,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后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進了松原油田學木匠,老師除傾心教他之外,周末家里包水餃時都會把他叫回家吃飯。由于他上下班路途很遠,老師又將家中的自行車送給他騎——在上個世紀70年代,自行車還很稀罕。
有一次,于振明下班后回家,在路上遇到兩個拖著棍子的漢子向他跑來,于振明趕緊將自行車調轉,拼命蹬車,終于脫險。這次意外后,老師決定下班晚的話,就留于振明在家過夜。
“在東北的這幾年,木匠老師等很多好多人都給予我很大的救助。那是個吃不飽的年代,感恩的情懷從那時候開始萌生,至今,每年過年我都會去東北看看我的恩人們,給他們拜拜年。”這些經歷讓他決定一生行善。
1972年,于振明回到武城縣農林局工作。1985年,于振明辭掉機關工作,率先在縣城搞起了建筑工程承包,依托縣建筑公司,于1992年成立了“武城縣鎮北建筑安裝公司”,他高薪聘請工程師,以誠相待,市場信譽度不斷提高。1998年,他與土耳其客商合作,投資2000多萬元建立華奇特藝品有限公司,生產土耳其超薄手工地毯。2000年,他看準了開發高檔房地產的市場,投資1000多萬元成立了“貝州房地產開發公司”,先后開發了彩虹小區、浩天家園等商住房45萬平方米。2003年他的目光集中在高新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上,與山東大學合作,校企聯合,優勢互補。2005年,組建了下轄四個公司的山東浩天集團,集建筑、化工、地毯、房地產四大行業于一體,2009年企業總產值達到4億元以上,上繳稅款近千萬元。
農民出身的于振明富而思源,一直注重救助他人。這些年,除了救助困難家庭外,還向災區、學校等捐款,截至目前,他累計向社會各界捐款700多萬元,在獻出愛心的同時,他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幫助,收獲了企業的成功。“沒有這么多人的幫助,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他感嘆道。
“我跟子女說過:你們要自食其力地生活,我將來要把絕大部分資產捐獻社會,回報社會!另外,我的子女也將繼承我的慈善事業,將救助他人延續下去。”于振明說。
?????? □記者 王志強 實習生 李家鼎 通訊員 王召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