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沉溺的日子》的拍攝現場。
??? 一則“德州第一部高清文藝短片”的帖子,成為百度德州貼吧8月里最吸睛的熱帖。然而,誰曾料想,這部《沉溺的日子》的制作團隊竟由幾名90后組成。日前,本報記者走近他們,聽他們講述那段追夢的青春——
??? “在我們經歷了成長和蛻變之后,青春期最純粹的東西——感情,也隨著時間的打磨,在慢慢地變質。其實,電影只是對現實的另一種闡述……”《沉溺的日子》導演姜錫濤這樣對記者說。
??? 姜錫濤是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2008級的學生,而他的搭檔,短片《沉溺的日子》的攝影、剪輯,是他高中時代的摯友田文山,同樣是大三的學生,兩名地地道道的90后。
??? 自大學開始,幾乎每個假期兩個人都會拍一部自己的短片,他們先后編導過 《尋車》《KILL》《光陰》《各各他的小號》。如他們所說,每一部短片都見證著他們的成長。
??? 2011年的暑假即將到來,姜錫濤又開始構思這個假期的劇本。與之前的構思有所不同,這次的劇情圍繞著情感展開:在經歷了成長之后,當初的兄弟已不是兄弟,當初的深愛也變得脆弱。姜錫濤說,電影原本就源于生活,“劇情的發展與我自己的經歷有重疊的部分。 ”
擋不住的青春熱情
??? 劇本敲定,姜錫濤與田文山便組織團隊開始緊張的拍攝籌備工作。
??? “雖然拍攝只用了4天,但是籌備時間卻很長。”田文山告訴記者,之所以籌備時間很長,最主要的原因是硬件設施跟不上拍攝要求。
??? 從3年前萌發要拍短片的念頭開始,機器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問題。 “我們最開始是用小DV,拍出來的效果與前期預想差得很多。 ”田文山作為攝影師,一提到拍攝機器顯得很無奈。 “后來,我們到處搜羅高像素的機器,拍《各各他的小號》就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高清攝像機,而此次《沉溺的日子》的拍攝就是用一臺佳能單反照相機完成的。 ”
??? 除了機器,燈光也是拍攝時不可或缺的元素。按照常規,攝影與攝像所用的燈都是大功率的,那樣才能出效果。“我要求用的燈,在德州基本上都買不著,我們只好自己做。 ”田文山跟記者比劃著,“買來各種各樣的燈,自己動手接線,還需要做大燈罩。 ”他一臉的成就感。
??? 盡管比較大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拍攝的條件還是很受限制。田文山希望能夠拍得專業一點,穩一點,然而拍攝時沒有軌道,沒有搖臂,只能靠手舉著。 “人的手畢竟代替不了機器,拍完了以后,發現畫面特別不穩定。就一條(鏡頭畫面),有時候我們要拍五六遍。 ”
??? 工作中,姜錫濤和他的團隊除了要克服這些困難外,期間的日常開銷也是令他們頭疼的事。 “最大的花銷就是吃飯,”姜錫濤告訴記者,“我們沒有贊助商,但是整個團隊的十幾個人要吃飯啊。 ”所以在拍這幾個短片時,姜、田二人一直選擇在同一家飯店。 “平常會免費給他們拍菜樣、做廣告,所以餐費都會打折,也算比較實惠了。 ”田文山笑笑,這對他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 4天的拍攝時間緊張而又忙碌,盡管拍攝條件受著限制,但是年輕人熱情高漲,迅速地完成了他們的“暑期作業”。
??? “對中學時代那段青澀的回憶,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談到短片的主題,姜錫濤說,“我并不奢求每位觀眾都能贊同我們的觀點,所以我們不要求點擊率。 ”他說,每部片子的每一次點擊,都是真實的。他的片子,拍給懂的人看。
走出自閉的世界
??? 當記者面對著姜錫濤時,無論如何也無法將這名年輕的導演與自閉聯系起來。姜錫濤成長在公務員家庭里,從小學習優秀,但是性格卻十分內向,跟誰也不愿意多交流,一直到高中階段,與之交流的朋友也只是有數的幾個。
??? “高二下學期的時候,海濱工作室去學校招編導專業的學生,當時我抱著聽著玩兒的心理去的,后來又去他們那里聽了幾節課。”姜海濤陷入回憶,學習編導專業,每天都會看大量的電影,寫大量的影評。 “這非常吸引人,短短幾天我就瘋狂地迷戀上這個東西。”姜錫濤說。但是當他興致勃勃地跟父母說想學藝術專業時,身為公務員的父母,對兒子“不務正業”的行為極力反對。 “我當時想,你們越是不同意,我就越要考上!”正值青春期,有些叛逆的姜錫濤一路拼搏,最后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
??? “從小到大這么多年,一直不愛說話,而表演就是訓練怎樣‘說話’,”姜錫濤從不知道,原來與人溝通、交流是一件這么快樂的事情。
??? 大學的學習生涯并沒有預想的那么美好,每天6點來鐘就要起床練聲,接下來是一天的課,聲、形、臺、表4門功課是主項目。 “每天練下來都挺累的,但是大家在一起練習,氣氛非常和諧,報了這個專業是正確的。 ”
??? 父母對他所學專業的態度并沒有因為他順利進入大學而改變。“他們就是不理解,覺得這不是正業,是少部分人從事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是想讓我畢業后回家,找一份穩穩當當的職業。 ”姜錫濤言表中盡是無奈,“但是我會堅持自己的專業,可以這樣說,表演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會一直從事下去。 ”
追尋在電影這條路上
??? 與姜錫濤在高中時代就是鐵哥們兒的田文山,也是在那一次學習班招生演講上被“帶走”的人。如今的他也已是大三的學生,就讀于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導演專業。
??? 像所有大學生一樣,進入大學這片知識汪洋后,田文山一頭扎了進去,努力學習專業。這樣一個專業,對于從未接觸過的田文山來說,所學的一切都是新鮮的。 “導演就是一雜活兒,什么都得學,什么都得會。 ”田文山從大一開始,一年學習一門專業,現在他已經學習了導演、攝影(包括圖片攝影和動態攝像)及后期剪輯三門專業,所學專業增強了田文山的實踐能力。 “每次拍短片,都可以用到所學過的東西。一個假期拍一部片子,每一次都有進步。 ”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開始跟劇組拍攝了。 “盡管做的活兒都很零碎,但是這也讓我開了眼界,學到不少知識。電影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這才是電影的靈魂。 ”
??? 談及未來,田文山已經有了自己的規劃,畢業后他打算留在北京開個工作室。 “當然一切不會那么容易,不過只要跟電影沾邊,做什么工作都行,做場記也沒有關系! ”他想了想,接著說:“以后有了一定的能力,我還是要回到德州的。 ”被問及原因,他笑著說:“我們哥兒幾個一直說大言不慚的話,其實,就是想發展德州影視產業,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帶起來。當人們的生活達到一定層次以后,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東西,比如現在德州就正建著德州大劇院,影視在德州會有發展的。因此,我們一直堅定地追尋在這條路上。 ”
??? 田文山說,像他們這樣的大學生,一批批地去全國各地、甚至到國外去學習,在他們學成歸來之后,在外面所學的那些思想,那種轉變,會在無形中輸入這座城市,并改變它。
??? 如田、姜二人所說:“會有這么一天的! ”
??? □本報記者 郭慶萍 張學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