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雙是德州學院的大一新生,畢業后將成為一名白衣天使。19歲的她,青春、陽光,胖乎乎的臉蛋上時常泛出微微笑容。進入大學后,每個周末她都去當義工,或到敬老院為老人們打掃衛生,到福利院陪伴孤兒。“十一”假期,她一直留在德州做兼職家教,雇主每天付給她30元左右的報酬。宋玉雙說,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課余時間她便經常打工,她已經習慣半工半讀。在宋玉雙讀初一的時候,她的父母相繼離開人世。孤兒的身份并沒令她沮喪,在成長的道路上,她學會了樂觀、堅強和奉獻。
10月6日下午,宋玉雙應記者邀請,暫時推開手邊的家教工作,從德州學院趕回老家陵縣宋集村,并帶記者來到了她曾經的家。破舊、冷寂的房子內擺設陳舊,八仙桌上厚厚的灰塵,將這里的故事永遠定格在了2004年的春天。
◎痛失雙親十多歲扛起家庭重擔
“玉雙的爸爸宋建陽打小身子骨就弱,常年咳嗽。”宋玉雙的叔叔宋建黨回憶說,“我們兄妹六個,當時家庭條件也不好,所以一直沒有給建陽看病。”結婚后,宋建陽依然常年咳嗽,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到了冬天,宋建陽咳嗽得異常劇烈,整個冬季基本天天輸液。“1997年前后,我陪著哥哥建陽去德州的醫院做了檢查,大夫最后給出的診斷是肺結核,并說俺哥的雙肺已經部分纖維化了。”
由于患病,宋建陽不能像別家的男勞力一樣出門打工掙錢,所以他家的日子過得不算富裕。玉雙的母親陳俊花性格內向,看著自家的日子慘淡無彩,終日郁郁不歡。得知自己丈夫患上肺結核后,她心里便壓上了一塊大石頭。2000年,陳俊花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癥。
從那時起,年僅8歲的宋玉雙便學著自己洗衣服、做飯,照顧父母和比自己小三歲的弟弟。“玉雙是個可憐的孩子!”玉雙的嬸子回想起當年的情景,淚水長流。
2003年農歷11月,宋建陽由于嚴重的肺心病住院治療,12天后,便撒手人寰,那年宋玉雙剛剛11歲。父親的去世重創了宋玉雙幼小的心靈,她每晚含淚睡去。“建陽走后,陳俊花的病情也開始加重,經常亂跑。”宋建黨說。
11歲的宋玉雙儼然成了這個家庭的頂梁柱,農田里,經常能看到一個稚嫩的肩膀背著半噴霧器農藥。2004年開春,宋建黨幫嫂子修好了漏水的房頂,重新粉刷了屋子的墻面,希望這個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但過了不久,陳俊花失蹤一天。不幸再次降臨到這個家庭,人們在陵縣馬才造紙廠附近的河里發現了陳俊花的尸體。而幾天后,宋玉雙80歲的奶奶不堪悲痛,也永遠閉上了眼睛。剛剛懵懂人間情感的宋玉雙從此成了孤兒。
◎重回課堂食堂打工只為免費飯菜
父母去世后,宋玉雙便跟著叔叔宋建黨生活,弟弟則跟著大爺宋建光生活。
家庭發生如此變故,年齡尚小的玉雙在學校變得沉默寡言,但她在學習上卻非常較勁。“沒有了父母后,我倍加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每一分鐘,生怕那天我會因為某種原因輟學。”宋玉雙也開始在學校食堂里打工,“當時在食堂打工,沒有工資,但是有免費的飯吃。”宋玉雙笑著說。
初中畢業后,宋玉雙憑借596的高分考取了陵縣一中的免費生,但繼續上學的步伐卻被叔叔和大爺阻斷了。“農村人認為女孩子上學沒啥用,早晚要嫁出門,不如早下學去打工掙錢。”宋建黨回想起當時愚蠢的想法,慚愧地說。于是,宋玉雙被送進了陵縣開發區一企業打工。
宋玉雙的事情慢慢引起當地政府、母校領導和陵縣一中校方的注意,他們找到玉雙的叔叔和大爺談話溝通,一些愛心人士和企業也不斷向宋玉雙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冬天,宋建黨來到了宋玉雙的工廠宿舍,并給她買了新書包。“當我告訴她可以繼續上高中時,孩子扶著我的肩膀高興地蹦了起來。”宋建黨說。
由于落下了半年的課程,宋玉雙在學習上異常努力,但她仍然去學校食堂打工,還是為解決生活費問題。時間將宋玉雙心中失去雙親的陰影慢慢地淡化,她開始變得開朗起來,臉上也泛出了久違的笑容。“我想開了,既然有了這樣的遭遇,我再苦再愁也改變不了現實,我要積極起來,樂觀起來。”宋玉雙微笑著說,“但我也有自卑的時候,那就是學習成績下滑的時候。”有這樣的心態,她的成績也慢慢地趕上去,今年高考她考取了535分,為了照顧在陵縣開發區打工的弟弟,他選擇了距離弟弟近的德州學院。
◎奉獻愛心要將獲得的愛傳遞下去
今年秋季開學,在政府助學貸款和親戚的幫助下,宋玉雙順利步入了德州學院的大門。她選擇的專業是急重癥護理,本科畢業后她將成為一名白衣天使。
在大學里,她主動做起敬老院和福利院的義工,每個周末都會去照顧老人和兒童。她說:“福利院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臉上長了一個碩大的瘤,可惜我現在沒有錢,否則我一定資助這個孩子去醫院治療。”記者問起原因,她說:“我是一個孤兒,很多人曾經幫助過我,為我奉獻過愛心,我要將這份愛心繼續傳遞下去。”她還向大家呼吁,多關心弱勢群體,用愛心之舉為孤寡老人搭建生活的新舞臺。
采訪結束時,玉雙不忘表達自己的心愿。她說,希望有著不幸遭遇的孩子莫抱怨,要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走好自己的路。玉雙在QQ簽名上寫著:我生來應為高山而非草芥,失敗者的屠宰廠,不是我命運的歸宿。玉雙還說,她不想讓自己生活在悲苦之中,她長大了,可以打工掙生活費,可以照顧弟弟。
□記者 王秀波 通訊員 李照明 王丙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