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賽賽 攝
串門嘉賓:張鳴陽
年齡:72歲
職業:無
串門地點:德城區三八路天尊小區1號樓3單元
串門時間:10月11日下午4時許
張鳴陽是平原縣王廟鎮張官店村人,四個兒子中有三個考上了大學,2002年,他被兒子們接到德州生活,遺憾的是兩年前他的老伴卻不幸離開了他。老人對于德州文化生活很是喜歡,從《長河晨刊》創刊開始便一直訂閱報紙,去年9月15日《德州晚報》試刊后又開始閱讀《德州晚報》,從未間斷過。他通過多種途徑聯系到記者,向記者講述屬于他自己的幸福故事。
◎“農門”里跳出三個大學生
張鳴陽老家在農村,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1955年小學畢業時正趕上農村合作化,在村里擔任記工員,1958年在人民公社擔任會計,后擔任村支書,直到退休。張鳴陽自己識字并不多,所以他將全部希望寄托到四個兒子身上,自己省吃儉用供幾個孩子上學,孩子們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除了大兒子以外其他三個都考上了大學,而大兒子也不甘示弱,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德州某大型企業謀得一份稱心的工作。“孩子們是我一生的驕傲。”張鳴陽說,“現在除了二兒子在平原某事業單位工作外,其他三個兒子都生活在德州。”
◎孩子們既上進又孝順
2002年元旦,張鳴陽心臟病突發被幾個兒子送至德州某醫院搶救,出院后孩子們便商量著讓他留在德州生活,也方便照顧他老兩口。剛到德州生活時孩子們給他租了房子,后來大兒子出資買了現在的這套房子,并置辦了家具。“我沒有女兒,大兒子對我就跟女兒一樣特別細心,經常給我買這買那,這空調是二兒子給我買的。”老人給記者介紹時,眼中閃過一絲自豪的神情,“四個兒子都很有上進心,工作中一個比一個出色,我為他們感到自豪,他們也一個比一個孝順,老二雖然在平原,但每隔十來天就來看我一次,三兒子、小兒子一到周末就來陪我,四個媳婦兒也跟親姊妹一樣,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家庭氛圍特別好。”孩子們的孝順讓老人的晚年生活特別幸福。當記者問怎么沒看見家里的女主人時,張鳴陽頓時收起笑臉表情凝重地說:“她兩年前就走了。”對于老伴的離去張鳴陽似乎不愿多談,記者也只好作罷不便追問。
◎精神生活豐富多彩
孩子們給了他幸福的晚年生活,物質上他從未缺過什么。不僅如此,老人的精神生活亦豐富多彩。“我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是很愛看報紙,來到德州后兒子便為我訂閱了《長河晨刊》,從去年9月15日開始我每期不間斷地閱讀《德州晚報》,每天看報成了我的生活習慣,也很喜歡晚報的內容。”張鳴陽告訴記者,兒子都已經把明年的《德州晚報》給訂好了。
除此之外,每天清晨和黃昏,老人都會騎著三輪車在德州市區轉悠。“每次看到廣場上那些唱歌跳舞的人我心情就特別好,這說明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了,真希望自己能年輕十歲,那樣就可以跟他們一起又唱又跳了。”老人說起這些時嘴角一直輕輕上揚,顯露出對生活的滿意。
┃記者的話┃
張鳴陽老人的身體并不好,甚至走幾步都會氣短,但他每天都堅持出去走走。對于農民出身的張鳴陽,從未想到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他說自己很知足。老人那種知足、不爭和溫暖或許正是我們所欠缺的。
□記者 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