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邑縣邢侗街道辦事處馬天佑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 “明星”,他就是65歲的馬墨喜。說他有名氣,是因為他不但自己唱,還帶領60多名村民一起唱、一起演,并組建了文藝演唱隊。
馬墨喜(左圖前)經常帶著文藝演唱隊為群眾演出。
不單唱傳統曲目,更歌頌黨的好政策和生活中涌現出的新人新事新風尚。 9年來,馬墨喜和他的文藝演唱隊究竟跑了多少路,去過多少企業和村莊,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但有心的鄉親們幫他記清楚了,馬墨喜的文藝演唱隊每年組織參加各種義務演出80余場次,觀眾達2萬余人次。
馬墨喜畢業于臨邑師范學校,自幼愛好文藝,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可前些年,由于家庭困難,他整天為一家老小的生計奔波,根本沒心思搞文藝。只有逢年過節,他才拿出心愛的樂器過過癮。
改革開放以來,馬墨喜的日子也和其他農民一樣,步步高節節甜。到了2001年冬天,隨著他小兒子婚禮的結束,老人最后一樁心事也了卻了。那年大年三十,馬墨喜拿出心愛的二胡,調好音,擺上菜,滿上酒,拉起了呂劇調。老伴馬吉香也扎上紅綢子,扮作李二嫂,夫妻二人一拉一唱,演起了 《李二嫂改嫁》。鄉鄰們紛紛前來圍觀,看著他們老兩口惟妙惟肖地表演,大家無不拍手叫好。好事的村民嚷嚷道:“老馬,俺唱兩句行嗎? ”馬墨喜笑笑說:“怎么不行呀,歡迎大家都來參與。 ”歡快喜悅的氣氛感染了眾鄉鄰,大家爭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你一段,我一句,好不熱鬧。從那以后,馬墨喜就再也沒撂下過二胡。
這些年來,農民切實得到了實惠。看著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馬墨喜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如今咱農民種地不交稅,看病有醫保,買大型農機和家電也有補貼。這都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呀,我要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于是,他召集鄉親們在自己家中搭起了戲臺,辦起了文藝演唱隊。由于隊員們有老有小,演藝水平也參差不齊,馬墨喜就當起了輔導員和服務員,因材施教。老年人理解、記憶力差,表演動作學得慢,他就不厭其煩地做示范。
沒有道具,他就自己掏錢買;沒有樂器,他就自己花錢置辦;沒有劇本,他就自己連買帶創作。 9年來,為搞好文藝演唱隊,他先后投入1.5萬元,從沒向政府要過一分錢。農忙的時候,白天沒空兒練,他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沒有教練,他們就自己跟著電視學。為了謳歌新時代,馬墨喜自己創作編寫了大量反映新時代、新農村的劇目。其中《建設咱們的新農村》《咱們臨邑就是好》《放羊老漢奔小康》等節目不僅在本縣演出,還在縣、市、省電視臺相繼播放。
“一個女兒一片天,老有所養享晚年;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更孝爹和娘;男孩女孩一樣強,長大都能做棟梁。”這是馬墨喜為文藝演唱隊編排的宣傳計劃生育的小戲。原來,馬墨喜從報紙、電視上了解到,如果男女比例失調,這將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為改變人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馬墨喜連夜創作了劇本 《女兒也是傳后人》的初稿。他又找人修改,最后編成了小戲,受到群眾的歡迎。后來,還在省電視臺播出過。
村民馬丙臣對筆者說:“在我們村,鄉親們一閑下來就跑到馬墨喜家里看節目,耳濡目染中人們受到政策的熏陶,村風村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9年來,我們村先后被縣、街道辦事處評為精神文明先進村、政策文化宣傳先進村,這其中老馬和他的‘草根文藝隊’功不可沒。”
□任清松 喬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