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孩子們聽得多認真,看得多仔細!
五虎上將
每當拿起面團,霍延華就癡迷專注得好似忘了周圍的一切。
魯智深
笑佛
《白蛇傳》人物
京劇花旦
濟公
《三國演義》人物
□本報記者 紀曉 井璐 本報通訊員 高汝寶
提起“面塑藝術”,或許不為很多人所熟知,但說起 “捏面人兒”,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面人兒總能喚起我們兒時的記憶:棕褐色的小木箱、插滿“小玩意兒”的木架子、彩色的面團、兩鬢斑白的老藝人。面團兒在藝人的手指間變成鬼怪精靈的孫悟空、憨態可掬的豬八戒、笑靨如花的七仙女……記得那時看到這些,總舍不得離開,非得看個過癮。
如今,這些“小玩意兒”已經走入藝術殿堂,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禹城市,就有這樣一位面塑藝人,她喜愛并繼承了這門藝術,并努力將其傳承下去,她叫霍延華。
一次觸動注定終生追求
近日,記者采訪了霍延華,剛進門就被櫥窗內她的各式各樣面塑作品吸引了——
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四大美人;“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這是活佛濟公……還有三國人物、白蛇傳人物、八仙、京劇花旦、現代人物……一個個 “小人兒”色彩艷麗、活靈活現,無不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霍延華是禹城市市中中學的一名美術教師,她與面塑結緣已近十年。 2003年,她在杭州街頭偶然看到一位老師傅正在聚精會神地捏面人兒,這一場景觸動了她塵封多年的兒時記憶,帶來了久違的感動?;貋碇螅粞尤A就開始“鼓搗”起了面塑。
最初,因為不懂這其中的“門道兒”,霍延華做的面團或干或粘,辛辛苦苦捏好的面人兒沒幾天就開裂或發霉了。 2004年,在濟南買面塑材料的霍延華遇見了面塑大師何曉錚,大師在看過了她的面塑作品后,覺得她的作品透著一股子靈氣,當時就決定收她為徒。有了名師指點,勤奮好學的霍延華很快掌握了面塑的各項關鍵技藝,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一塊彩色面團到了霍延華的手上,只要她十指一番捏、搓、貼、接,便是諸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生靈。
七彩面團塑出人生百態
霍延華的作品內容多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從張飛到鐘馗,從魯智深到濟公……一個個面人兒身上不僅體現了她的高超技藝,更反映出她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在霍延華看來,相對于作品題材,作品蘊含的文化和氣韻更為重要。要反應這些,創作者不僅需要有嫻熟的技藝,更要在創作中注重細節,并加入更多的思考。
霍延華在創作時,對作品從面部五官到衣飾、動態,都力求精到。在面部五官的把握上,她憑借對社會、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對各類人物的表情進行了提煉和概括,逐漸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表現手法。在動態、服飾等細節的把握上,她更是結合不同的情節、人物進行了區別對待,同樣是一片飄逸的衣紋,不同的人物就要有不同的味道,或者伴隨緊張的肌肉進行劇烈運動,“飄”得彪悍強勁,或者隨風微微顯出一些波動,“飄”得靈動輕柔。
精雕細琢的作品會說話,一件好的面塑作品容易讓人 “浮想聯翩”。憑借精準的造型,霍延華的作品氣韻鮮明,每一件都由內而外表現出獨特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每一件都代表著一段情節,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霍延華說,有生命的面塑作品,來源于對生活細節的長期觀察和思考,在她創作的大量歷史、神話題材作品里,其實包含的更多的是現代人的風格特征和精神意趣。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核來源于我們身邊,因此更加契合當代的審美情趣,更能打動人心。她認為,只有在繼承中國傳統的美學原理和審美范式的同時,更加注重用自己熟悉、理解的造型、素材、顏色來創作,完成的作品才能真正將民間文化的深邃內涵表達出來。
三尺講臺傳承面塑藝術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不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更應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要不斷擴大面塑在社會上的影響,讓更多的人熟知并參與到面塑藝術創作中來。 ”每次談到面塑的傳承,霍延華總有很多話要說。
作為一名教師,霍延華十分重視面塑的傳承。這些年來,她一直致力于將面塑藝術帶進課堂,融入到教學中去。由于校領導的支持,如今,霍老師的面塑課已經成了她所在學校的一個品牌,很多學生都說:“看霍老師捏面人兒就像看魔術,每次上她的面塑課都覺得時間過得快! ”
“面塑要傳承下去,必須靠國家、社會的力量。 ”霍延華認為,傳承面塑藝術,應面向更廣的社會層面,借助政府、社會組織、媒體等各方力量,讓面塑藝術不僅僅能夠在學校里傳播,更要滲透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吸引更多愛好者走近面塑、學習面塑,一起保護并傳承這一古老而美麗的民間藝術。
如今的霍延華對面塑藝術的傳承,越來越有信心了。她說:自己每帶一屆學生就等于播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總有春暖花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