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不
山水畫家曹錦來,從山東打來電話,說他新近創作了幾幅山水畫,圖片已傳到互聯網,讓我從網上看看。放下電話,趕忙打開電腦,網頁里錦來的山水新作撲入眼簾。先前我見錦來的山水畫多是豎幅構圖,尤其是去年從太行山寫生歸來后,創作的那幾幅大畫,縱向取勢,立意構圖都非常得法,畫面中龍脈開合起伏,井然有序,既寫出了太行山神韻,又富于筆墨意味。
這回的山水創作取勢立意卻都是些橫構圖,可見他是于章法布局,經營位置又有了新的參悟。錦來原本就擅長畫大畫,平時所畫的山水尺寸都在六尺八尺之上。這批新作在原有的氣宇雄厚、古色蒼茫的畫風上又多了些筆墨功力,也就是說他的筆墨功夫還在見長。
我知道他在前一段時間對北宋的山水境界最為青睞,也一直在朝渾厚蒼郁,凝重大氣的方向努力著。他堅持做到“十日畫一水,五日寫一石”,以層層積墨之法,點之染之乃至數月時間才完成手頭這幾幅畫。這讓我想起了賓虹老人的一句山水詩——點到山頭氣韻來。是啊,不下一定的功夫,不用一定時光,這“山頭氣韻”恐怕是不會躍出指尖的。的確,錦來經過漫長時間的研究探索,終于摸到了山水畫的正脈,這是非常不易的。
錦來山水畫能達到他目前的這個高度,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其一:錦來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多年,教學相長,自不待言。但凡教學,必于基本功非常扎實全面,而錦來除了手上功夫外,其眼界也高于一般畫家。加上他為人敦而厚,誠而寬,身上有許多畫中國畫尤其是畫山水所必備的素質。
其二:自前年赴京,投在著名學者型山水畫家程大利先生門下,程先生貫徹的那一整套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念,令其慧心大萌。尤其先生指點的“畫山水以讀書養氣為第一大要”強調“筆墨乃山水畫家安身立命之本”,這更令錦來醍醐灌頂。他馬上回到傳統中去找應證,從而更堅定了要以古人為師,再以造化為師的東方美學觀念。認識到師古人以師心為上,師造化以奪造化為先。
以上這兩點怕正是錦來山水畫長進的原因所在。孔子曰:得見有恒者,斯可矣。只有“道”,才能令人持之以恒,才有堅持的價值,才有繼續下去的意義。錦來有自己的志向,只要堅持住自己的文化立場,堅守住自己的文化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錦來這位有恒者,不數年,一定會有一個似錦的未來。(作者為榮寶齋畫院《程大利山水畫工作室》助教)
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
□程大利
西方人對中國畫非常崇敬,但他們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國畫。他們認為,當代的中國畫千人一面,重寫實,重造型,過于模仿油畫。西方許多美術家朋友是這樣看待的,他們雖然看不懂山水畫筆墨的藝術,但他們能感受到中國山水畫里的精神境界,是人對自然界的向往。我認為,作為中國人,應該把中國畫和西洋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貶低人家,也不自貶。
中國畫完全可以表現當代題材,因為中國畫在歷史上就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可是一百多年來,我們把中國山水畫的優長丟掉了,我們企圖讓山水畫同西方靠攏,實踐證明這條路走不好。在我看來,當代畫家應在筆墨功力的淬煉上有所突破。中國畫是不能刻意求新的,一刻意就完了,自然流露才是高境界。
中國畫不是快節奏的藝術,它與中國哲學一樣是內省的,是行云流水式的,是綿里藏針、以柔克剛的。我作為全國美展的評委,遺憾的是沒法按上述要求去評畫。現在的畫家忙著爭座次、論等級、拼價位,太追求功利,太急于成功。不要奢望一個時代有多少大師出來,只要中國文化自然地傳承相繼,并且創造出新的高峰就夠了。急著出大師,急著要去改變中國畫的面貌,與西方攀比,沒有必要。筆墨文化有自身的規律,中國文化在,筆墨文化就會發展。
中國畫是靜下來、慢下來、淡下來的藝術,是離社會浮躁越遠越好的藝術。靜、慢、淡是一種狀態,有如太極拳的起式;靜、慢、淡是創造內美的基礎,靜是關鍵,最難的是把一顆心靜下來,靜下來才能得到中國畫這個殿堂的入門券。我們談藝術可以為他人服務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藝術還可以高尚自己。先把自己高尚起來,再談為他人服務。這是中國畫家最精彩的一點,我覺得中國畫家應該有這樣的境界。
(作者為知名畫家、榮寶齋畫院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