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曉松 攝影報道
春節(jié)期間,記者偶然看到一位老人的博客,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在近兩年發(fā)布的博文中,老人說自己出了一本名為《人生旅途》的書,他還說“我今年80周歲”,“颯爽英姿秀發(fā)長,手握畫筆當?shù)稑專磺趯W苦練學才藝,敢闖社會做文章。”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老作家?老學者?近日,記者通過QQ聯(lián)系到了82歲高齡的王龍云老人,并征得了他同意前去拜訪。
◎特定時代未能完成學業(yè)
拿著厚厚的一本《人生旅途》,王龍云十分謙遜地對記者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企業(yè)離休干部,我的學歷說起來也不高,由于時代的原因,我連小學都沒能正式畢業(yè)。”在這本書中,老人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的學歷》。文中說:“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少年時代日寇侵入,加上災(zāi)荒,使我沒有上學的機會。參加革命后,通過自學和實踐,實際水平有了提高,但系統(tǒng)知識缺乏。”
雖說沒能在學校正式畢業(yè),但老人也是有一點文化底子的。小時候,他上過私塾,學習過《百家姓》、《三字經(jīng)》等,也學寫毛筆大楷——老人后來出的這本書,就是自己用毛筆題的字;后來,他又上過高小,學過國語課本、詩文、農(nóng)村應(yīng)用文等。不過,由于家庭條件和時代條件的限制,老人始終沒能拿到一張正式的畢業(yè)證。
◎藏書兩千余冊,從未停止學習腳步
1949年前,老人參加了工作,但不管工作怎樣調(diào)動,他總是忘不了學習,而且除了學習,他還不斷地寫日記,僅1950年到1966年之間,他就記了二十多本日記。
1991年,王老正式離休,本來工作繁忙的他一下子清閑下來。每天有那么多空閑時間,干點什么呢?王老很自然地想起來讀書學習。他不斷地買書、讀書看報、不斷地寫讀書札記和日記,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他說:“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我一開始真的沒有想到要出書,就是寫得多了,一點一點地積累下來,雖然不敢保證都能寫得好,但攢了20年了,厚厚的手稿中總能找得出一些比較像樣的東西來。”他的《人生旅途》就是這樣誕生的。
來到老人的書房,記者被一屋子的典籍嚇了一跳——靠墻的好幾個書架都被排得滿滿的,而且多是中國歷代的文化經(jīng)典:《二十五史》、《諸子百家》、《世說新語》、《古文觀止》、《資治通鑒》……此外,還有很多其他各類書籍,如《魯迅全集》、《德州地區(qū)志》……書架上貼著一張“書房須知”:圖書不外借;閱后放歸原處。“這里大概有兩千多冊圖書,”王老的老伴說,“他很愛書,怕別人借了不還,所以就弄了這樣一個‘書房須知’。”
另外,書架下面的櫥子里,分類放置著一個個的檔案盒,里面分別是老人親自整理過的“家史”和“讀書札記”,櫥子中還有很多的箱子,老人說:“這都是我的日記。”
◎全家總動員,手稿“變”成書
王龍云老人已經(jīng)年過八旬,他的書稿是怎樣由手稿變成電子版的呢?“我年紀大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讀、寫和思考上了,還真的不會打字,但我的老伴和兒孫都可以幫我。”王老說,“老伴不會打字,就學著用電腦手寫輸入程序幫我往里面輸入;決定要出書之后,老伴忙不過來,我的兒子、孫子、孫女、外甥們就一起幫忙,誰有空誰就幫我打一點,一直忙了大半年。”
王龍云的老伴和兒孫都支持他讀書寫作。老伴已經(jīng)79歲了,退休以后一直在支持和幫助他,為此還跟孩子們學著上網(wǎng),幫他打理博客,把手稿輸入電腦。如今,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出書的心愿,已經(jīng)年過八旬的王老,是不是可以松一口氣、停下筆來頤養(yǎng)天年了呢?對此,他說:“我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想繼續(xù)天天讀書,天天寫東西,不會停下來。老伴說等攢夠了再出本書,我覺得出不出書并不重要,享受學習和思考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