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潘京生就喜歡上了文藝。多種樂器、各種文藝形式,仿佛他都能來上一段,而且也總能博得一片叫好聲。
如今,年過花甲,當年的帥小伙變成了頭發花白的老人。但是,潘京生卻說“我的生活照樣精彩”。
因為,作為一個“文藝男”,他從未放棄過各種各樣的展現舞臺,盡情向人們展示著自己不輸當年的文藝才華和表演勁頭。
◎領隊、樂師、演員一肩挑同事眼中的“多面手”
如同自己的名字,潘京生1950年在北京出生,三歲時跟隨父母來到德州生活。幼時的潘京生便顯現出對文藝的熱愛,他說:“我家里人說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喜歡往外面跑,趕集的時候就喜歡看街頭藝人們表演。”1975年,潘京生調入德州市人民銀行工作。因其工作表現優異,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3年還曾獲得全省業務專業技術比賽第一名,這些都讓潘京生至今記憶猶新。但讓潘京生最感自豪的,則是自己在工作之余組織的各項文藝活動廣受好評。
1975年,喜愛文藝的潘京生就參加了單位的業余文藝宣傳隊并擔任領隊,到街道、農村宣傳儲蓄知識。“當時我還沒有太多的表演經驗,所以在眾目睽睽之下登臺確實有點為難。”但潘京生憑借一股熱情,從簡單的對口詞、詩歌朗誦開始練起,慢慢地他開始表演一些難度較大的節目。潘京生介紹,當時文藝隊的只有12個隊員,但是每場演出都要求演滿兩個小時。為此,潘京生費了很多腦筋。“我自己寫了《婚事新辦》等6個天津快板,還趕寫了一個京東大鼓的曲藝段子。”幾乎每個節目都有潘京生的參與,往往這個節目的時候他還在敲鑼伴奏,下一個節目他就打著快板上了臺。為了能演唱好京東大鼓,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京東大鼓和唱歌、快板都不一樣,要想唱好就必須模仿大鼓藝人沙啞的嗓子。”為此,潘京生借了一臺錄音機,自己譜曲,一句一句地反復推敲、模仿,最終在很短的時間里完成了這個表演,取得了很大成功。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文藝隊的宣傳幾乎成了潘京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元宵節、五一、國慶等重要節日,潘京生和他的文藝隊員們再也沒有休息過,為觀眾奉獻精彩的文藝表演已經成為他例行的工作。
◎愛上京劇,票友眼中的“萬金油”
2010年,潘京生退休了。愛好文藝活動的他游走在德州各個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有時候下下棋,和不認識的人們一起唱唱歌,感覺生活很愜意。”后來,潘京生來到南龍社區的弘藝京劇團參加京劇票友會。幾次過后,潘京生深深地迷戀上了京劇表演。“京劇是國粹,不僅聽起來好聽,參與其中,也是樂趣無窮。”
在參加活動的近一年中,潘京生先后參演了劇團排演的京劇《大登殿》《白蛇傳》和評劇《金玉奴》《秦香蓮》等劇目,飾演各類角色十余個。潘京生說:“雖然我演的很多角色都是配角,甚至是跑龍套的,但是我自己演得很開心,關鍵是和票友們有了更多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因為潘京生有多年的文藝功底,而且唱腔多變,生旦凈末丑,各個角色都能演幾段,所以票友們都稱潘京生為“萬金油”。2011年11月中旬,劇團去黃河涯鎮演出,共演出了《鳳還巢》《六月雪》《豆汁記》《棒打無情郎》等四出折子戲。而潘京生在這其中分飾青衣、彩旦、文丑等不同角色,一時間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因為演完第一出折子戲里青衣的角色,我下臺就要洗臉重新化妝,改扮成第二出戲里文丑的樣子。”潘京生和票友們的表演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來看戲,甚至很多人中午就坐在戲臺下吃著火燒等著下午開鑼唱戲。潘京生說:“京劇的魅力太大了,很多老百姓都喜歡。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門藝術,雖然現在我還只是一個普通票友,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京劇夢想,希望能在劇團里好好和票友們切磋學習,一起排出更多的折子戲讓大家欣賞,一起傳承國粹。”
◎迷戀國粹如癡如醉,網絡上小有名氣
現在的潘京生生活很充實。“每天上午我都會到南龍弘藝京劇團和票友們交流學習。下午會到廣場或者公園吹口琴,而且只要我聽過的歌一般都能吹奏。”潘京生笑著解釋,1990年后出版的歌曲他一般都不會吹奏,“因為基本上我都沒聽過。”
現在的潘京生非常迷戀京劇。為了學習京劇,他還買了電腦。“我會買光盤在電腦上一句一句地學戲,還買了MP3、MP4等,下載下來方便散步時聽戲。”潘京生表示,家人對他學習京劇非常支持,“有一次,為了做一雙青衣穿的繡花鞋,老伴特地將一個枕頭外皮拆了,為我做了一雙特別好看的繡花鞋。”
隨著潘京生在劇團的時間越來越長,他的演唱功力也被挖掘得淋漓盡致,幾乎劇團每出戲碼都有他的身影。他告訴記者,“2011年10月,我們去濟南演出了一出折子戲《六月雪》,獲得了濟南同行的好評。你在土豆網上,輸入我的名字和《六月雪》這幾個字,就能看到我們的演出視頻,點擊率還挺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