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撰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了卻來新夏一生心愿
來新夏先生是一位橫跨歷史學、方志學、圖書文獻學的學術大家,歷任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等職。曾創辦南開大學圖書館系,現為教育部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
潘友林與來先生結識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是在潘友林花費十余年寫成《夏津舊縣志校注》書稿之后,盡管和來先生素昧平生,出于對來先生的敬仰,特意請來先生為該書作序,沒想到來先生看過書稿之后,倍加贊賞并欣然接受,從此和來先生結下不解之緣。
潘友林說,通過《夏津舊縣志校注》編寫,來先生對自己的史志水平十分認可,特邀請自己任南開大學地方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協助他復審國家清史資料的標點,并幫他做《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的續撰與統編工作,一干就是五六年。
據潘友林介紹,《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是來先生平生代表作之一,歷時十年,收錄清人700余種年譜,譜主人物680多個。 1983年出版,在學術界頗有影響。續補是來先生的平生心愿,然苦年事已高。潘友林在來先生指導下,新增年譜803種,閱讀了近千余種,摞起來有十幾米高,統編的書稿足有半米高,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這本書是來先生主編,我續撰統編完成的。 ”潘友林說道。 “為了編好這本書,來新夏曾邀請全國各大圖書館古籍專家撰文, 13名專家的稿件,只有40多篇被采用,而我一個人的稿件被采用了750多篇。 ”潘友林自豪地說道。
來新夏平生的心愿就是將《知見錄》續編補充完整,而潘友林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努力,幫助來先生實現了這一愿望。這本書在提供“工具”的同時,都注入了大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內容,除了增厚自身的學術含量之外,實質上給讀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深入研究德州文化,依靠的是史料
談及未來,潘友林滿懷信心。未來的工作重心將再次轉向對德州歷史文化的研究。 “我搞到了《二十五史》影印本和重排本,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特別留心摘錄德州的史料,但還沒有時間整理,下一步我就塌下心來慢慢干。 ”潘友林笑著說,“我想干的事情,做起來一般需要好幾年,做學問研究切忌急于求成。 ”
除此之外,潘友林還把整理德州歷史資料提上工作日程。他說,在幫助來先生續編《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的過程中,把有關德州的歷史資料摘錄下來,極為難得。所讀之書,多為各大圖書館珍藏善本,如專門去尋求、閱讀這千鐘古籍,從中搜尋有關德州的資料,無疑是極大的工程,而且很難達到。而潘友林多用了一份心,自己花了些錢,竟獲至寶,十分欣慰,為將來的整理編寫打下基礎。
在潘友林看來,未來德州文化的研究要朝著“深廣”方向發展和延伸,而這一切依靠的是史料。他說,越研究越感自己所知甚少,越感人生苦短,越感時間緊迫,只有分秒必爭,才能做些自己計劃做的事,為建設德州文化高地,向德州同行學習,做些拾遺補缺的工作。他把未來想要出版的書的題目都想好了,暫取名為《千書百粟德州事》——題目來自他所整理的1000多本史料中涉及德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長河中,這些故事就像芝麻粒兒一樣微乎其微,但對德州卻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為它們完全是史實,而不是杜撰和傳聞,這些故事都是每個人的親身經歷,從人的角度來發掘德州歷史,不失為一條路徑。 ”潘友林解釋道。
他認為,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歷史真相。不從基礎做起,就不可能在歷史研究當中有所突破。他淡薄名利,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做的這一切為社會留下了寶貴財富。 “每天工作安排地很滿,根本沒有玩的時間。行百里者半九十,研究就會前功盡棄,成果也會毀于一旦。 ”這是他對自己目前的評價。
□本報記者 曹戈 本報通訊員 張勝利 董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