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飯后,老張就亮開嗓子唱上一段。
年輕人來學藝,老張總是高興地傳授要領。
一根線,拴個架,魯西北大鼓就敲起來!
原來嫌棄張連功說唱大鼓的老伴,看到鄉親們這樣喜歡,也高興不已,改變了以前的想法。
自行車架上一搭,就能開場子。
“魯西北大鼓我已經說了50年,別看俺今年70多了,但俺還要說下去!?”2月25日,在禹城梁家鎮楊官營村的農家院兒,今年70歲的張連功老人信心滿滿地說。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在禹城梁家鎮的古老村落,就有了過年聽魯西北木板大鼓的文化習慣。這種鼓書在清朝后期,從河北傳入山東北部的禹城、平原、高唐、臨清一帶,并在禹城梁家鎮、辛店鎮發展成自稱一派的魯西北鼓書。而張連功學唱木板大鼓純屬無師自通。196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連功聽了兩次木板大鼓,就迷上了這門民間藝術,在家敲打著桌子、板凳就有板有眼地說唱起來。家里人見他如此癡迷,便勸他去拜師學藝。經過幾番周折,拜師后的他一邊學藝,一邊到處說書。
????之后,張連功走街串巷,騎著自行車轉遍了方圓幾十里的鄉村、集市。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騎車到泰安地區,說唱《民兵護秋》。即興的表演,把民兵如何保護秋收果實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他說,魯西北之所以受人歡迎,就是表演靈活,緊貼實際。
????如今,他的魯西北大鼓已被德州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盤古開天頭一回啊,咱農民種田有補貼啊,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養老金月月年年發!看病吃藥少花錢啊,通水通電通有線,住上了洋樓有車開啊!咱舞起來唱起來,荷包鼓,心里樂,日子年年美,幸福萬年長!?”這是張連功新編的段子。
????□本報記者?周坤?本報通訊員?高汝寶?趙雪飛?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