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烙畫漸入佳境
隨著研究的深入,畢儒和又在思考能不能在宣紙上烙畫。俗話說“紙里包不住火”,讓火紅的烙鐵游走于宣紙上,難度可想而知。
溫度過高,手法過重,宣紙會變焦,而且千瘡百孔;溫度過低又烙不上痕跡。一段時間,畢儒和每天都花幾個小時在宣紙上平息靜氣練習,把握手法的輕重、運行的快慢、烙鐵的溫度,經過好長時間的探索,終于在2000年熟練掌握了在宣紙上作畫的技法。完成了6.6米長卷《富春山居圖》,并得到人們的認可。
今年他正籌備把北京故宮與臺灣故宮的《富春山居圖》合而為一,在冊頁上用烙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把歷代名人的題字也補進去,這幅長卷可達10米。說起這些時,畢儒和已是胸有成竹。
著書立說留下精品
畢儒和經過20多年的創作體驗,對烙畫藝術已是駕輕就熟,為把這門藝術更好傳承下去,2011年他寫成《我的烙畫藝術》一書,該書圖文并茂,詳細講解了烙畫技法,為初學者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也讓更多的人領略烙畫藝術的魅力。
時至今日,25個年頭里畢儒和創作了烙畫、棉柴畫、樹皮貼畫、葉脈畫在內的9個系列數百幅作品,并獲得很多榮譽。不喜名利的他把這些作品贈送給各地收藏愛好者。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66歲的畢儒和利用半年的時間烙制成的一幅《清明上河圖》。該作品烙制在13塊木板上,共長5米、高90厘米,涉及3處場景,500多個人物,整幅作品氣勢恢宏,場景復雜。亭臺樓榭、船只河流、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中央電視臺、《大眾日報》、《老年生活報》等媒體均對其進行了報道。該作品被一位南方客商看中并出價幾千元購買,畢儒和沒有答應,卻把它捐獻給了李滿碧霞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了烙畫的藝術。
畢儒和的老伴周俊香說:“我一直不同意他做這些,因為他身體一直不好,2009年做了心臟支架,現在又患有白內障,怕他身體吃不消。 ”可對畢儒和來說,他每天都與時間賽跑,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沿著藝術的道路繼續走下去,為的就是把烙畫藝術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井璐 本報通訊員 宋立忠 高迎春 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