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營與他的宋代鈞窯藍釉五爪龍紋香爐足(直徑9厘米,高9厘米)。
宋代龍泉窯瓷片。
唐代絞胎瓷片。
清代康熙青花瓷片。
他用了近30年的時間業余收藏了20余萬枚古陶瓷片,為了收集瓷片,他寧愿頂風冒雨;他通過自學了解瓷片的鑒賞知識和文化價值,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他把自己的藏品做成展覽,并免費開培訓班,把自己所學到的相關知識進行推廣普及;他還把自己的業余愛好與本職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作出了獨特的發現……他,就是寧津縣收藏家李秀營。
□記者 王曉松
20萬瓷片辦起義展
??? 在寧津,收藏家李秀營辦瓷片展、開培訓班,義務為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的來賓講解的事,已經是名聲在外。每次培訓班開課時,總能有百余人前來學習。這其中,干部、教師、工人、農民,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的都有,李秀營一概不收取費用,來者不拒。他的展廳之中,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瓷片都被分門別類擺放整齊,紅彩的、青花的,點狀紋的、方格花的……“我的這些瓷片一共有20多萬片,由于展廳空間有限,我無法全部布展,就只選了一些最好的,最重要的展出來。這展廳也是我自己想辦法騰出來的。”李秀營說,“我收集的瓷片,雖然從一開始的時候很多都是不完整的,但我把其中的一部分重新組合起來了。我愛人是醫生。受牙醫給人補牙時做模子的方法的啟示,我用同樣的方法把一部分瓷片用合適的材料重新拼接起來,修補成一個個完整的瓷器。”
??? 李秀營說,他收藏瓷片已經很久了,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朋友出于好奇想到他家來看看;后來,來看的人漸漸增多。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李秀營親眼看到,一個農民把從坑塘中挖出來的一個珍貴的唐代瓷器后,由于不懂它的價值,將其打碎扔掉。痛心之后,他決定,把自己的藏品做成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瓷器的相關知識,使家鄉的文化資源能夠受到更好地保護。
為尋瓷片頂風冒雨
?? 今年50歲的李秀營早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瓷器收藏專家了,但他并不是一開始就懂瓷器的。他與瓷器結緣,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事情。
??? 那時,20歲出頭的他正是一名基層干部,時常率領民工修河挖溝。在施工現場,他經常會看到一些各式各樣的碎瓷片。“這些瓷片有很多都來自墓穴之中,本來都是完好的,而且上面的花紋形狀和顏色都很漂亮。可惜都已經被人以‘碎碎(歲歲)平安’除晦氣為緣由,摔壞、砸碎了。”李秀營如是說,“我覺得這些碎片上的花紋圖案和釉色都很漂亮,就把他們都撿回家去。”從此,他就開始了自己長達30年的瓷器收藏之路。
??? 30年時間,20萬枚瓷片,并不只是一組數字。因為絕不是每一次收藏的經歷都是彎彎腰撿回去那么簡單。“如果需要的話,下雨刮風我也會出去的。有一次下大霧,能見度只有幾米遠,為了瓷片的事,我還是騎上摩托車出去了,用車燈照著看路,很艱難地前行。”他說。
從業余愛好者到專家
??? 當然,李秀營決不是僅僅搜集舊瓷片。欣賞著自己收藏的瓷片,本來不是專業搞瓷片收藏和研究的他,很早就開始想要了解每一件藏品的年代、本來的面目和價值。“寧津文化氣息濃厚,除了有經營的較為熱鬧的古玩文化市場之外,我周圍還有一些多少懂點相關知識的朋友。業余的時間,我經常到古玩市場去,也時常向周圍的人學習、討教。”他說,“后來,我還漸漸開始訂閱關于瓷器收藏的報刊雜志,從那上面學習。”
??? 通過自學,李秀營漸漸地變成了行家里手,他把自己提出的一些相關觀點寫信寄給古陶瓷鑒賞專家趙青云,并得到了他的肯定。為了解開自己在收藏中遇到的疑惑,他還曾專程帶著自己的藏品趕到北京,找專家求教。在專家的鼓勵和指導下,李秀營的相關論文不斷地出現在《收藏》雜志上。他很快就成為了德州市收藏家協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我研究、收藏古陶瓷片絕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發財。一開始就是一種愛好;現在,我覺得自己有義務盡自己最大的所能,為廣大古陶瓷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德州的歷史文化,保護德州的陶瓷文物。”李秀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