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皮廠打工的宋清霞。
婚后兩年,丈夫突患重病。她斷然拒絕丈夫的離婚要求,獨自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如今,兒子已讀大學,丈夫也適應了癱在床上的生活,但是她卻用愛溫暖了一家人,演繹了別樣的幸福生活。
□記者 李娜 通訊員 李祿超 王寶華 攝影報道
◎不離不棄見證幸福真諦
1986年,25歲的宋清霞與比自己小一歲的臨邑縣興隆鎮祁家村青年鄭孝山結婚,婚后的生活幸福而甜蜜。1987年,兒子鄭春鵬出生,更讓幸福的小兩口對未來美好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向往。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小春鵬5個月大時,身體一向健康的丈夫突然間感到腰疼得要命,到濟南醫院一查,是急性類風濕關節炎,這種病惡化的速度非常快,發展到最嚴重時關節會因纖維化而喪失行動能力。這對于當時27歲的宋清霞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卻被這無情的病魔一下子推到絕望的深谷。宋清霞看著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兒子,母親的天性讓她選擇了堅強。她擦干眼淚,暗暗對自己說:“為了這個家,我一定要撐住。”
丈夫鄭孝山,在被確診的那一刻,超常的鎮靜。他平靜地對妻子說:“清霞,我們離婚吧!你才27歲,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我不能拖累你一輩子,趁著年輕,你帶著兒子再找一個好人嫁了吧。”丈夫的寬容讓宋清霞更加感動:“孝山,跟你在一起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你忘了我們在結婚時許下的諾言了嗎?不管生老病死,我都會陪在你身邊,不會舍下你一個人不管的。你積極地接受治療,我們都還年輕,以后的路還長著呢?有你在,我們就有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就這樣,宋清霞一邊照顧年幼的小春鵬,一邊照顧重病的丈夫,一個人獨挑生活的重擔。
◎為兒子全力打造愛的港灣
在宋清霞的悉心照顧下,兒子一天天長大,但鄭孝山的病卻一天天惡化,就在兒子小春鵬上初中那年春天,鄭孝山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只能借助輪椅活動。
而此時,兒子也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表現: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驟然下降。宋清霞和老師都苦口婆心地給春鵬講道理,他卻全然不理。宋清霞氣急了,操起棍棒要揍他,誰知兒子沖到她面前大喊:“你打死我好了,這樣就沒人總笑話我有一個‘癱子爸爸’了。”兒子說出這句話的一瞬間,宋清霞愣住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眼淚唰地流下來:原來孩子幼小的心靈承受了這么大的壓力,自己卻未曾體諒,作為媽媽,她覺得自己很失敗。
宋清霞決心改變教育方式,她找來在中學當教師的侄子和侄媳婦,向他們咨詢求助,經過他們的共同努力,終于解開了春鵬心中的結,孩子認識到身體的殘疾并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同時也意識到了母親這么多年來的艱辛和不易。宋清霞不再動不動沖兒子發火,而是學著跟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兒子成績哪怕有一點進步,她都會大加贊揚,在親戚朋友面前,更是主動表揚兒子學習的用功。為了和兒子有共同語言,她還主動向孩子請教電腦知識,學習網絡語言,甚至同兒子一起打游戲,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兒子注意身體健康,保護視力。
經過努力,她和丈夫都成了兒子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兒子看到母親整日為這個家操勞,變得也更懂事起來,在媽媽的鼓勵下,他順利考上了山東理工大學。
在學校里,春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陽光、熱情、樂于助人,去年還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干部”。
◎“媽媽,你是我最大的驕傲”
宋清霞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說什么、做什么,孩子都會看到眼里,記在心上,表現在行動上的。我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樣,我相信我們的三口之家能一直幸福下去。”
1987年,宋清霞開始擔任祁家村的計生主任,這一干就是24年,日常工作中,堅她持做到“嘴勤”、“腿勤”,深入到全村各家各戶中去,在全村范圍內營造起濃厚的“人人為國策添風采”的良好氛圍。二十多年來,祁家村一直都是全鎮乃至全縣的計劃生育名星村。
兒子上大學后,宋清霞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盡管懂事的兒子申請了助學貸款,每年都能獲得學校的獎學金,還有親戚朋友的援助。但是堅強的宋清霞,還是在空閑時間到離家最近的木皮加工廠去打工。她說:“這樣干一天,我有30多塊錢的收入,我們兩口子的生活費和孝山的藥錢就出來了。” 宋清霞的自信和樂觀深深地影響著兒子。當記者問起鄭春鵬,母親宋清霞對他的影響時,這個健康陽光的男孩自豪地說:“媽媽,您是我的自豪,是我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