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依次為陳國強、李清國、李永生。
□記者 楊碩 通訊員 孫艷東 王凡存
慶云縣有個軍人家庭,兩代三人同在一支部隊,更巧合的是,都兩次參加中國赴蘇丹維和任務。
近日,記者走進慶云縣慶云鎮西窯村陳國強家,感受這個維和部隊家庭的別樣幸福。
老舊的四間瓦房,門口還擺放著一個寫有“換面”的招牌,看到記者到來,陳國強的父母、妻子熱情地與記者攀談起來。
◎家中三名維和軍人
“我們家是軍人家庭,我對象陳國強1997年入伍,現在濟南軍區26集團軍工兵團修理連服役,舅舅李清國、表弟李永生都是現役軍人,他們都在濟南軍區26集團軍服役,舅舅李清國和我對象第一次參加赴蘇丹維和任務是在2005年9月,之后在2010年8月又一次一起去蘇丹參加維和任務,李永生是在2008年6月、2010年7月參加蘇丹維和任務的。”說起三個人的蘇丹維和經歷,陳國強的妻子齊淑云滿懷自豪。
陳國強常年不在家,齊淑云每天既要上班,又要照顧8歲的孩子。談及此,齊淑云沒有抱怨,她說:“作為軍人家屬,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對于軍隊士兵來說,能去參加維和部隊就很幸運了,何況家里有三名維和軍人,通個電話就感到非常滿足。雖然丈夫不在身邊,卻能感受到另一種幸福。”
每當想念丈夫,齊淑云總會拿出丈夫參加維和的相冊、紀念品、聯合國授予的勛章來看一看。
◎維和的日子,家人重心轉向蘇丹
2005年9月,李清國和外甥陳國強參加了首次赴蘇丹維和,主要擔負戰區內道路、橋梁、隘口的設計建設、機場修建、供水供電設施修建任務。“部隊參加赴蘇丹維和前夕,需要家屬簽字同意,那一刻,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既高興又害怕,眼淚一直流。”說起丈夫第一次赴蘇丹,齊淑云有點羞澀。“每次他和家里的通話都超不過兩分鐘,電話里也只是報喜不報憂。那邊的情況只能通過網絡和電視了解。”齊淑云說,那段時間,新聞聯播是她必看的節目,總是希望能看到哪怕只有一絲一點蘇丹的新聞,平時也每天上網查看蘇丹方面的信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農村婦女到現在竟然對蘇丹的情況了如指掌。“早聽別人說,蘇丹那地方生活環境很差,百姓都有槍,想到這些也很擔心害怕,有時做夢都會夢到電影里面的槍戰情節。”齊淑云說。記者通過跟陳國強電話聯系,才了解到部隊的營區是建在一片棘棵叢生中,里面毒蛇、蚊蠅等肆虐,氣候炎熱,環境惡劣,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很多還沒排除清理的地雷、雷管等,附近居民隨意攜帶槍支,當地秩序混亂,而且營區沒有安全潔凈的飲用水源,當地又缺少電力設施,部隊營區要自搭活動板房,總之,一切要靠自己建設。飲食上,由于氣候和運輸條件等原因,聯合國運來的米面不久就會發霉,運來的蔬菜大多已腐爛。“惡劣的生存環境,控制戰區瘧疾等傳染病爆發和流行是聯合國對我們的考驗,我們做得很好。”李清國通過電話向記者介紹說,維和官兵每天要在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施工作業,其艱苦程度讓人難以想象。然而,我官兵僅用6天就建好活動板房,聯合國官員參觀后嘆為觀止。
◎家人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今年62歲的陳云樹是陳國強的父親,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兒子的入伍跟他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陳云樹和妻子在家里做面粉的小生意,每天幾百斤的糧食都是老兩口和兒媳婦一點一點搬運的,家里還種了五畝地,春播秋收都是難題。但是當得知兒子要去蘇丹維和時,他還是選擇了支持,他告訴陳國強:“好好干,別給祖國丟臉。”一句樸實的話,讓陳國強更加堅定了信心。“惡劣的生存環境,控制戰區瘧疾等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都不能擊垮我們的意志,軍人就要為國爭光,我們苦點沒什么。”陳國強在電話里對記者說,“當兵這些年,父母、妻子從來沒有抱怨,有的只是默默的支持,將來我一定會加倍補償。”
維和日子雖苦,但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李永生用相機記錄下在蘇丹的生活:在炊事班蒸饅頭汗流浹背的快樂、在小菜園收菜的喜悅、閑暇時上網的投入、與其他國家維和友軍交流的熱情坦誠等等,這都是他們在維和期間的真實寫照。
現在,李清國、陳國強、李永生三人已經回國。三人雖在一支部隊,但平時也不常碰面。李清國在電話中謙虛地說:“以后中國派出維和部隊會常態化。凡是參加維和的軍人,心里想的都是為祖國爭光、為我軍揚威。我們作為中國軍人,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只是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