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法凱老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
孟法凱老人的作品。
“去我家看看我的作品吧!我花了13年時間,用蠅頭小楷抄了三大箱子名著。”近日,在我市的一次書畫類活動中,68歲的孟法凱老人熱情地對記者說。
“我就像是唐僧”
5月9日,一看到記者來訪,孟法凱老人便拿出了自己的“寶貝”——三大箱碼得整整齊齊的手抄名著。一張張150厘米長、40厘米寬的宣紙上,工工整整地排列著1厘米見方的小楷,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350萬余字的《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無法計算字?jǐn)?shù)的《金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孫子兵法》、《唐詩三百首》、《毛主席詩詞》……三大箱小楷厚重整齊,令人震撼。
據(jù)孟法凱介紹,抄寫名著這一浩大工程是從1993年開始的。這期間,他還曾花費3年的時間,以繁體毛筆小楷重新抄錄了一遍《三國演義》。孟法凱指著家人,和記者開起玩笑說:“以前,親戚朋友都說我這是浪費紙,說寫這些沒用,我始終不為所動。別人打麻將、曬太陽的時候,我就抄寫,堅持寫了13年。走到哪里,我就把這些箱子帶到哪里。我就像唐僧一樣,整天和經(jīng)書打交道,什么困難也擋不住我的決心。”
書法和名著是我的傳家寶
說起用毛筆抄寫名著的原因,孟法凱表示,他喜歡古代典籍,喜歡書法,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為后人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我自幼熟讀《三國演義》,并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它。十一二歲時,有一次,父親讓我去集市上賣三只雞,我卻用他給的一塊多錢買回一部精裝《三國演義》。父親知道后,只是笑了笑,并沒有責(zé)備我。”
孟法凱的父親孟昭禮老人曾師從天津書法名家華世奎,孟法凱本人自幼受嚴(yán)父家教,學(xué)習(xí)書法,幾十年如一日,臨摹顏、柳、歐、趙體,執(zhí)著不倦,孜孜以求。“我很感激我的母親。記得1952年,那時家里窮,沒有鋼筆,母親一連幾日織布后,去集市上賣了五塊錢,花了四塊五給兩個姐姐和我一人買了一支鋼筆。那支筆,我很珍惜,用的時間久了,筆尖磨平了,我就在石頭上重新打磨出筆尖的形狀,繼續(xù)用。就這樣,一直用到了上高中。”孟法凱回憶說,“后來做了老師,每年春節(jié),我都會在村里為一千多戶人家寫對聯(lián)。”
□見習(xí)記者 靳東群 周建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