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草根”出身的夏津縣農林局植保站站長于佃平并不顯眼??稍谙慕?5萬農民心中,于佃平可是個響當當的名字。
????從1985年參加工作起,于佃平就把自己的辦公室設在了田間地頭。每次下田,于佃平都帶著“三大件”:尺子、本子和相機。尺子可以隨時量,本子記錄,相機拍片,用來制作講課資料。26年來,于佃平已積攢了30余個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棉花、小麥的生長記錄、病蟲害防治等內容。26年間,他的足跡遍及全縣村村鎮鎮,無論走到夏津哪里,都有農民向他打招呼。
????于佃平的手機是全縣農民的?“專家熱線”。誰家的棉花得病了、誰家的小麥發生蟲害了、誰家的玉米矮化了……群眾的第一反應就是咨詢于佃平。去年5月份,于佃平的手機通話詳單有600多個電話記錄,其中被叫將近500個,大都是農民打來的咨詢電話。雖然咨詢電話給他的生活帶來了?“麻煩”,可逢年過節,陌生號碼的電話問候總讓于佃平的心里熱乎乎的,他覺著搞農技推廣工作,讓農民認可是最大的榮譽。
????從農村走出來的于佃平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深知農民汗珠子摔八瓣、土里刨食不容易。農民喜歡他信任他,不少農資企業也看重他,希望他能幫著推銷一下自己的產品:只要他去給站站臺,就付給他報酬,但這些都被于佃平拒絕了。由于離不開莊稼地,堅持在一線做農技推廣,他主動放棄了多次提拔的機會。?“通過我的指導,讓農民多打幾斤糧食,多收幾斤棉花,少打幾遍藥,幫助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成。?”這是于佃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為自己定位的“價值”。
????26年的執著奉獻帶來了回報。于佃平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篇,獲農業部和省、市級科技成果獎勵15項,先后被評為全省有害生物普查先進個人、全市農業系統先進個人、德州市和諧使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首屆德州市十大杰出農藝師、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作為一名黨代表,于佃平深深感受到自己肩負的黨員群眾的殷切期望,“我一定會把黨員群眾的要求帶到會上,把黨的富民政策傳達到農村。我相信這些惠民政策也將繼續堅定我扎根農田、為農民服務的信心。?”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董玉龍?任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