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國(左一)正在檢驗移栽機的栽植效果。
開欄的話
??? 市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把加速膨脹社會財富、提高群眾收入作為重中之重,開展全民創業行動。與財富有關的創業故事,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生,希望這些故事給人思考和啟迪。本報今日起推出創業故事欄目,敬請讀者關注。
??? 6月1日,寧津縣金利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在為黑龍江客戶趕制30臺多功能旱地秧苗移栽機的訂單,而前來考察的客戶更是絡繹不絕。
??? 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設計師林建國說:“這種機器之所以這么暢銷,就在于它能一次性完成扶土、投苗、封掩、澆水等多道工序,能頂30個熟練工人的勞作。 ”
??? 正是這么好的功效,不但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還被中央電視臺的《我愛發明》欄目播出,引起市場反響。
??? 設計原理被判 “死刑”,辛勞付出突然變得一文不值,他淚流滿面
??? 今年48歲的林建國是地道的農家子弟,說起這些年機械研制發明可謂是費盡周折,他幾乎投入全部家當。
??? 他很小的時候,父母種地之余就在老家河北吳橋干起沖壓件小廠,到他十幾歲時也喜歡上五金加工。聰明好學的林建國很快就對各種車床、沖床、銑床等設備操作得心應手。
??? 1997年冬天,一次無意間在一張小報上看到有銷售“免搖啟動機”的廣告,他想如果農村大量的三輪車、拖拉機都用上這東西,解除農民勞累之苦該多好。
??? 于是,他和二弟帶著錢就去了河南,與銷售商好說歹說花了2000元買回一臺機器。他們拆開之后,研究一番再裝起來,按照樣品做了50臺,可一測試不行,才發現上當了。周圍的議論也隨之而來:“這家伙放著好日子不過,凈弄些不著調兒的事兒! ”
??? 林建國當時已投入了四五萬元,二弟也灰心放棄了。他不甘心,跑到濟南請機械技術專家“診斷”。專家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免搖啟動機”原理上是行不通的。
??? 在回家的長途車上,林建國這個有淚不輕彈的漢子再也忍不住淚水。辛勞的付出真的一文不值?難道就這樣放棄嗎?
??? 必須干下去!不服輸的林建國不信這個邪。回家后和自己的小表弟李洪雷又繼續研制這種單缸免搖啟動機。
???幾度陷入困境,曾在朋友圈里“臭不可聞”
??? 他從掛鐘上弦啟動鐘擺工作得到啟發,不斷改進啟動機設計,產品逐漸有了銷路。
??? 2001年,他來到寧津縣發展。這里從事五金機械的企業很多,從鑄造到機加工、熱處理再到終端產品都很齊全,完整的產業鏈條無疑對啟動機生產帶來幫助。
??? 然而,因為2002年“非典”交通受阻,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經營處于半停滯狀態。好不容易熬過這一關,又因為材料強度問題,啟動機質量時好時壞,貨物積壓,資金跟不上,欠了一屁股外債。
??? 一段時間他信譽掃地,用老林自己的話說簡直是“臭不可聞”。
??? 要走出困境,解決啟動機使用壽命過短是關鍵,而這主要是因為材料強度不夠,因此必須改進淬火工藝。于是,林建國找來了鋼鐵淬火方面的書籍,仔細研究,慢慢摸索。靠著千百次實驗,終于解決了產品質量問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產品質量過硬了,銷路也慢慢打開了。
??? 2006年,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播發了《老林的啟動機》的新聞,引來眾多客商,啟動機不僅銷往多個省市還出口到了美國,年銷售額過百萬元。
???? 一次閑聊,激發了林建國發明移栽機的熱情
??? 2009年初,大連經銷啟動機的客戶王忠田,一次與林建國閑聊時說:“你要是能研制一種旱地移苗的機械,能對東北農業帶來一次革命,你將成為這個行業的巨頭。 ”
???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喜歡琢磨的老林開始關注這種機械。他出差到東北考察發現:這里無霜期短,多數農作物都有秧苗移栽這一重要環節。這恰恰是農民最辛苦、最頭疼的農活。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栽就是多半天,腰也疼來背也酸,炕上一躺不動彈。 ”
??? 這也成為林建國研制移栽機械的動力,他說:“咱就是讓農民得‘解放’。 ”
??? 2009年7月,老林開始研制旱地移栽機。然而,當時啟動機產品剛穩定下來,又要開發新產品確實是個挑戰。沒有現成的模板借鑒,沒有專業設計人員,僅靠自己的初中文化來發明這種多功能機械,可謂困難重重!
??? 拉弓沒有回頭箭,林建國全憑一股子鉆勁往前沖。只要是有空閑,他就到大田里觀察農民移栽秧苗的每個細節,他發現要想在薄膜上栽植需要用鴨嘴式的插播器,操作盤上放上投放秧苗的杯子,這樣設計雛形基本有了。
??? 試驗用壞了上千個零件,產品才逐漸完善
??? 林建國將樣機拉到試驗田進行試種,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秧苗下去不能放進鴨嘴挖好的坑里,很讓人頭疼。老林連晚上做夢都在想這個問題。
??? 一次調節投苗杯的轉輪時,才發現這個問題出在投苗杯與插播器的不同步上。一臺試驗機不知道被拆裝多少次,林建國說:“毫不夸張,只要我聽一聽機器響就知道哪里出問題了,閉著眼就能把一臺機子裝起來。 ”
??? 一年下來,光試驗用壞的零件就有上千個,堆滿廠房的一角。他們試完蔬菜試糧食,試完大田試大棚。為保證使用壽命,他把移栽機上所有的軸都進行淬火處理。
??? 去年,林建國投入600多萬元研發資金的多功能秧苗移栽機終于試制成功。他一邊申請專利,一邊進行小批量生產,第一批100臺移栽機一投入東北市場就被搶購一空。
??? 追求“萬能”功效,一臺秧苗移栽機“解放”30個勞動力
??? 他研制的移栽機適用缽體植物苗、蔬菜苗、瓜苗和塊狀種子等農作物的栽種,幾乎囊括當前常見的旱地作物,成為名副其實的旱田“萬能”秧苗移栽機。
??? 移栽機每小時可移栽秧苗5000至8000株,雙機頭栽植每天可栽植30畝以上,能代替30多個勞力,成為全國首創。
??? 林建國不滿足,他又把一代機投放杯的旋轉改成平面投入,大大降低投苗工人的疲勞;更換機架橫梁的長短安裝多個移栽器總成,以實現多行栽種作業;增加自動澆水器,提高了秧苗成活率……
??? 今年,林建國又與天津工業大學、天津自動化開發公司達成合作關系,開發全自動多功能旱地秧苗移栽機一體機,實現動力操作一體化,效率還能提高一倍。目前,該產品已獲得《山東省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列入《2012-2014年國家農機產品補貼目錄》和“十二五”國家級星火計劃。
??? 林建國的秧苗移栽機已經銷售到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年銷售額過千萬元。如今,他正投資1000多萬元擴大生產。
□文/圖本報記者 王育恒 本報通訊員 宋立忠 劉鳳 孟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