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朝暉(左)在與盲童談心。張學超 攝
“只是簡單跑跑腿的事情,卻能讓人如此感激,只要自己稍微用心,就能幫一些人走出困境。”“想讓那些和我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少走些彎路,能夠盡快適應新的人生。”
19年前的一場車禍,讓當時年僅23歲的閆朝暉落下終身殘疾,右臂及手的功能全部喪失,成為一名肢體三級殘疾人。致命的打擊曾一度擊垮這個原本意氣風發的青年。而如今,閆朝暉已經不再介意人們談論他的胳膊,甚至有時為了幫助殘疾朋友擺脫心理陰影,他還會主動談及他的經歷,或是讓他們摸一下已經肌肉萎縮的右臂。同為殘疾人,不僅能讓他更快融入到殘疾人中去,也激勵著許多因傷致殘的年輕人重拾生活的信心。 “我不想讓他們重蹈我的覆轍,只想幫他們盡快走出心理陰影。”閆朝暉如是說。
幫助殘疾人是一件幸福而神圣的事
5月28日,閆朝暉和他的搭檔王霞來到德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為盲童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心理教育課。雖然孩子們對于這種互動性較強的課程仍有些許抵觸心理,但在第一堂課,閆朝暉就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全盲生建超主動向他吐露內心的困惑。 “對前途感到迷茫是他們這個年齡普遍存在的問題,”課程結束后,閆朝暉及時做了總結, “以后的課程會著重傾向于這方面的心理輔導。”
自從2009年擔任黃河涯鎮殘疾人專職干事以來,除了要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殘疾人,閆朝暉的肩上更多了一份責任。 “農村殘疾人的條件比城市里要差很多,”閆朝暉的話語中透出一絲無奈, “他們是弱勢中的弱勢,有些孤獨癥或精神分裂癥患者甚至被家人用鐵鏈子鎖起來,處境非常困難。即便是能為他們分擔一些小事,我也會感到很滿足。”
老孫是黃河涯鎮四新社區村民,有一個患有精神殘疾的兒子。因辦殘疾證需要到市區指定的照相館和醫院進行照相、評級,再將表格遞交德城區殘聯。路途遙遠,手續復雜, “來回可能要跑好幾趟,這可把老孫急壞了。”閆朝暉說,他想,自己在市區住,每天都乘公交車上下班,可以順路把照片捎回來,然后再利用每周去殘聯開例會的機會把表格送過去。如此一來,老孫只需帶兒子去一趟市區照相、評級就行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老孫就順利領到了兒子的殘疾證。
“只是簡單跑跑腿的事情,卻能讓人如此感激,只要自己稍微用心,就能幫一些人走出困境。”回想當時老人激動的神情,閆朝暉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