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福利院,老人們得知桂洪至(右二)捐贈給他們兩臺太陽能熱水器后,都十分高興。
□記者 李森 攝影報道
桂洪至不是什么大款,他只是一位普通市民,但從 1997當兵時起,他就一直資助貧困學生,退伍后更是每年都要進行捐資助學活動。今年6月20日,他來到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福利中心,為老人們免費安裝了兩臺總價值1萬余元的太陽能熱水器。“朋友們都說我是在‘犯傻’,我覺得,能夠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使社會更溫暖,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在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時,他娓娓道出了自己十余年公益之路上的經歷和感受。
1 首次捐助:拿出一半津貼資助貧困生
1997年,桂洪至到酒泉當兵。不久后,他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這樣一篇報道:一位女教師在山村無怨無悔教書達十年之久,期間卻僅僅領取了總共 1000元的“工資”。“看完后,我真的很感動。作為一名軍人,我覺得自己應該盡一份微薄之力,幫幫這些孩子和這個老師。”桂洪至說。
按照雜志上的地址,桂洪至給這位女教師寫了一封信。“我在信里表達了對這位女老師的敬仰之情,告訴她,我想長期資助一個孩子上學。”信寄出后十天左右,桂洪至收到了女教師的回信。“她在信里對我表示感謝,并給我推薦了一個學生,名叫李瑩。這個學生父母都有病,家庭十分貧困。女老師還征詢我的意見說,如果我感覺為難,可以選擇放棄。即使我放棄,她也還是會感謝我的。最終,我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就這樣,桂洪至開始了他的捐資助學之路。
桂洪至每個月都有69元的津貼。每次一發津貼,他都會給李瑩匯30元過去,給自己的父母匯30元,而自己則只留9元錢當做生活費。“部隊上管吃,我只要少買點東西,這9元錢也夠用,不過真夠苦的。”桂洪至告訴記者,他資助這個孩子,從她上二年級一直到小學畢業。這五年間,桂洪至不但舍不得吃水果,連洗頭膏都不用,每次洗頭都是用最廉價的洗衣粉湊合。“2002年,這位女老師給我寫信說,孩子的家庭條件已經有所好轉了,我才停止了對她的資助。”
此時,桂洪至已經在部隊轉為士官,每月有了1400元的工資。工資高了,他并沒有去享受,而是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第二年,他又開始資助了一名貧困大學生。到2005年退伍時,桂洪至一共資助了這個學生1萬多元錢的學費和生活費。退伍后,沒有了生活來源,桂洪至才不得不中斷了對這個大學生的資助。
2 自掏腰包1萬多,為老人送去熱水器
退伍后,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桂洪至就又開始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僅僅在近八個月內,他就已經搞了四次捐助活動:去年10月,他為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福利中心捐贈了4臺總價值8000余元的凈水器;今年農歷二月初二,他請理發師到敬老院為老人們理發;今年4月份,他為市福利院的孩子們送去了130余件新衣服;今年5月份,李牌西村自來水改造時,他捐出了5000元……
6月20日,桂洪至來到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福利中心,為老人們免費安裝兩臺總價值1萬余元的太陽能熱水器。據福利中心申吉成院長說,該福利院總共住著152位老人,他們只能用僅有的兩臺天然氣熱水器洗澡,熱水器明顯不夠用。“桂先生送來的熱水器應該是型號最大的了。這兩臺太陽能熱水器可給我們解了燃眉之急了。”申院長說。“一想到這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就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桂洪至表示,他的收入并不高,但他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會繼續做慈善事業,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業中來。”
幾位正在院子里遛彎的老人看到從貨車上卸下來的太陽能熱水器,十分高興地圍了過來。“院長,這是給咱們這兒的老人用的嗎?”一位大爺高興地問。一聽到熱水器是桂洪至捐助給他們的,另一位大爺感動地握住桂洪至的手說:“小伙子!謝謝你還記掛著我們!以后天氣越來越熱了,你可幫了我們大忙了!這樣我們洗澡就會很方便了!”
3 “犯傻”只為讓社會更溫暖
近幾年,桂洪至為孤寡老人、福利院兒童等做了不少實事。在談起慈善事業時,他還開玩笑地說,做慈善也要有相當好的心理素質,因為他的這些舉動曾被一些朋友視為“犯傻”。“有些朋友確實不理解,說我為什么不把這些錢用于自己吃喝?遇到這種情況,我是不會解釋的,我會帶著他參加幾次活動。當他發現捐助活動的意義時,就不會再這樣說我了。”桂洪至說,“有錢時,我的錢可以花在吃飯上,也可以用來請朋友們吃飯,但同時我也可以省下兩頓飯錢,去幫助一個困難學生或者需要幫助的老人。一次一千元、兩千元不算多,但是時間長了,積少成多,那就是相當可觀的一筆費用了。‘犯傻’只靠我一個人是不夠的,大家都來‘犯點傻’,我們的社會就會更溫暖、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