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鐵德州東站的建設,到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行一周年,王偉是全程唯一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現擔任高鐵德州東站書記的王偉,之前在市火車站負責客運工作。2010年底,他來到建設中的德州東站,負責工程進度的跟蹤工作。
請附近村民來“驗收”車站
“當時這里就是荒郊野外,不僅沒有公交車,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剛開始,王偉每天騎著自行車從市區來到東站上班,18公里路一騎就是1個多小時,后來他就想了個辦法,“我跟大雁島的工作人員商量,把自行車存放在他們那里,這樣每天就先坐公交車到大雁島,然后騎著自行車再來上班。”
當時的德州東站,只是搭起了車站框架,連玻璃都沒有,所有的基礎設施在施工時,王偉都要事無巨細地參與,“大到房屋的結構,小到插座的位置,都需要考慮。”王偉根據多年的客運經驗,從方便旅客的角度出發,對車站的每個角落都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并根據施工情況對施工單位提出合理建議。“舉個很小的例子,旅客出站時,標識標在何處才最醒目,才最方便旅客出站,這些施工單位未必能考慮到,但是作為車站工作人員必須要想到。因為工程一旦完工,返工的工程量會比較大,而且繁瑣,所以必須在事前做好謀劃。”王偉說,為了真正地做到為旅客著想,在車站將近完工時,王偉請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來“驗收”,“讓他們在這里按照車站的標示,看能否模擬完成買票、進站、上車、下車、出站等環節,如果不能,就說明我們的規劃和設計有問題。”
高鐵開通前一年半,只休息過一天半
為了保證京滬高鐵能夠順利開通,從前期介入東站工作,一直到開通前,一年半的時間,王偉只完整地休息過一天半。“除了年三十的下午和大年初一,其余時間全撲在了工地上,甚至一個月只回了兩次家。”每天,王偉都會將當天的工程進度通過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仔細和敬業程度讓施工方都不可思議,“快過年時鬧起了‘民工荒’,我放心不下,大年三十上午又來到工地看進度,施工經理看見我大吃一驚,說我是神經病,大過年還跑過來。”“說實話當時壓力非常大,怕耽誤進度,怕影響按時通車。”王偉說。
臨正式開通還有一個月時,王偉更是離不開車站了,白天跟工程,晚上定規章制度,“因為職工馬上就要到位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把管理制度盡早弄出來。”那個月,王偉只回了兩次家,“作為鐵路職工的家屬,家里人早就已經習慣了。孩子還在上小學,因為見不上面,我只能在電話里給他輔導功課。”
高鐵開通前的日子有苦有累,甚至還伴隨著危險。有次王偉在大廳檢查,十幾米高的燈忽然掉了下來,重重砸在了他頭上,“幸虧當時帶著安全帽,但就是這樣,從頭砸下來之后又砸到了胳膊上,還是把胳膊砸腫了,如果沒戴安全帽……”王偉心有余悸地回憶。事后,他趕緊召集施工方,對燈進行了全面檢查,確保不能再出現類似事件。
伴隨高鐵成長,親歷城市奇跡
2011年6月30日16時43分,京滬高鐵列車緩緩駛入德州東站,所有的苦和累,都在那一刻化成了沉甸甸的喜悅。
王偉說,盡管身在鐵路,但之前對高鐵了解并不多,當親眼看到高鐵時,他被每小時三百公里的速度所震撼。更讓他想不到的是,京滬高鐵開通前,他的認識之前只是停留在高鐵本身,而京滬高鐵開通后,這一年間高鐵帶給德州的變化,他更是深有感觸。“來上班的路上經過高鐵新區,幾乎是一天一個樣。來德州的客商越來越多,也有不少藍眼睛高鼻梁的外國客商。我眼中的德州,隨著高鐵的開通,和這個世界走得越來越近,城市也是變得越來越好。”
王偉說,城市的發展,其實是對德州東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車站的規劃設計,到2020年的客流量將達到千萬人次,這就要求東站的服務和設施必須時刻完善和改進。“回顧這一年,我們為高鐵付出了很多,但也許仍有很多不足;將來,我們將繼續提高服務質量,因為我們代表著德州的形象,城市的窗口需要我們來擦亮。”
□記者 潘曉泉 攝影 周建新 通訊員 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