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連山在精心制作龍門樓模型。
??? 沙連山,平原縣腰站鎮沙莊村一位普通農民,曾因用兩味中藥做奧運沙盤、用高粱秸稈做精美工藝品,在該縣民俗文化藝術節上成為鄉土文化能人中的“焦點”。善于創新的他今年又在小火柴棒上做起了“大文章”,用1.3萬根火柴做出了精美的工藝品——龍門樓模型。
??? 在沙連山家,筆者看到了這座具有平原地域文化特色的龍門樓模型,其造型別致,做工精細,簡直就是位于該縣琵琶灣公園內的龍門樓“濃縮版”。
??? 沙連山是一位鄉村中醫,工作之余愛好鼓搗點 “創意文化”。去年10月,在該縣民俗文化藝術節上,他的高粱秸稈作品“盛世龍門”獲得好評。活動結束后,沙連山開始琢磨搞點“新創意”,為下一屆民俗文化藝術節做準備。偶然間,他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國外一位退伍老兵用火柴棒做了一件泰坦尼克號工藝品,沙連山深受啟發,也嘗試著做起了火柴工藝品。
??? 沙連山首先想到了能夠代表平原地域文化特色的龍門樓。龍門樓位于該縣琵琶灣公園一角,建筑造型獨特,古樸典雅。為了做好龍門樓模型,他多次到現場進行測量,研究建筑構造,一磚一石、一欄一桿都熟記于心。經過認真構思,沙連山按比例縮小,用密度板先做出了龍門樓輪廓。然后,買來火柴,精心挑選,將棱角分明、筆直光滑的火柴在水中稍稍浸泡,剝落火柴頭。使用膠水時,太多易外滲,太少又粘不牢,為了拿捏好膠水用量,沙連山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才找到竅門。同時,剪刀、壁紙刀、鑷子等各類工具都被沙連山派上了用場。
??? 龍門樓模型外墻好粘貼,但要將臺階、欄桿以及城樓上的文昌閣等細節做得惟妙惟肖,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為此,沙連山想出了各種辦法,將火柴或劈開,或切斷,或變形。經過近7個月的 “奮戰”,一座長0.6米、寬0.18米、高0.4米,氣勢恢宏、獨具匠心的龍門樓工藝品宣告成功。這件模型共用去約1.3萬根火柴,包括丟棄的不合格火柴在內,差不多用了近1000盒火柴。為了豐富內容,沙連山還用蟬蛻、辛夷兩味中藥做了80余位“中外游客”,他們或在龍門樓前合影留念,或在臺階之上相互攙扶,或在文昌閣前舉目遠眺,動作栩栩如生,為龍門樓工藝品平添了不少生氣。
??? 沙連山告訴筆者,下一步,他會創作更多具有平原地域特色的作品,在今年該縣民俗文化藝術節上展示給大家,讓更多的人了解平原縣的鄉土文化。
□文/圖 相子瑞 高姍 蔡連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