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才(右)在車間與工人探討缸套加工技術。
□記者 孫良玉 通訊員 王磊 白聰聰 尼剛林 攝影報道
今年50歲的劉懷才,是禹城市房寺鎮南劉社區黨支部書記,1984年10月退伍返鄉。自1987年擔任村支書以來,他帶領群眾種植高產棉花、創辦企業、救助貧困農戶,并從自己企業的盈利中每年拿出數萬元資金,投資村內公益事業,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村民過上了富足、和諧的幸福生活。
種棉花,畝均增收400元
1987年,劉懷才被村民們選為村支書。那時候,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才幾年,農民家庭收入基本以種地收入為主。
怎樣讓村民們從自己的田里增加收入?劉懷才專門奔赴10多個縣(市),考察學習高產棉花的先進經驗,并最終引進了高產棉“1024”品種,在全村推廣種植。讓村民沒想到的是,這一季下來,種植戶每畝平均產量提高了200余斤,畝均增收400余元,全村種植戶一下子增收了30多萬元。南劉村頓時成了棉花種植典型示范村,周圍群眾紛紛前來取經探寶。
然而,劉懷才又打起了另一個小算盤:賣棉種,既讓本村人再提高些收入,又能讓更多的外村人增加種植收入。當時,棉花收摘后,南劉村民家的棉種成了“金豆豆”,很快被外來村民搶購一空。經過幾年的推廣,房寺鎮“1024”高產棉種植面積達到了1.8萬余畝,種植戶每年增收達720多萬元。
辦企業,帶富56戶家庭
無工不富,棉花再高產,畝產也有極限,劉懷才深知這個理兒。當村支書之前的1986年,他曾經在村里辦起一個小型加工廠,為鄰縣一家企業制造三輪車制動鼓和制動盤。當時,他給每名工人的工資平均達到了1900元,就連在縣城上班的人,都羨慕得不得了。
2008年,劉懷才投資670萬元,在村外的黃洼地上建起了峰陽缸套廠,用來生產汽車缸套,工人人數增加到了56人,每人平均月工資也漲到3000元左右,高者更是達到了4600多元。
做公益,自掏腰包30萬元
劉懷才為了企業經營和發展,先后買了兩部車,但這兩部車都成了村民的“公車”。最初那輛用來送貨的四輪汽車,無論誰家娶媳婦,都要用它來拉嫁妝、買家具。2008年,劉懷才又買了一輛20多萬元的轎車,這輛車又成了村民們的“訂婚車”,每次誰家的孩子訂婚,劉懷才都親自開車。
南劉村145戶,誰家的日子落在后面,劉懷才心里都會不踏實。今年47歲的徐桂萍,再嫁到本村后不久,丈夫就得了小腦萎縮病。2008年,眼看著兒子到了找媳婦的年齡,自己卻湊不齊蓋房的錢。劉懷才了解后,當即送來3萬元錢,幫她家蓋起了新房。村里打機井、挖排水溝、修橋涵、裝路燈等,他也不叫村民分攤一分錢,都由他自己從自己的企業盈利中支付。擔任支部書記25年來,他為全村公益事業支付的資金,達30多萬元。
如今,劉懷才已經榮升為八星級村支書,對此他很淡然:“退伍這些年來,俺一直覺得:無論啥時候,俺都是群眾眼里的一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