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董兆銀(一排左四)在平原縣文藝匯演結束后,與隊友合影留念。
董兆銀是平原縣原張華公社文化站站長,這張4寸的黑白老照片是37年前他在平原縣文藝匯演張華公社演出期間與隊友的合影。
今年60歲的董兆銀出生在平原縣張華鎮梨園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1975就擔任了鎮文化站站長。那時 “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全國上下以 “階級斗爭為綱”,要求 “村村鑼鼓響,處處小戲唱”。大家一邊抓革命促生產,一邊大搞文化活動。 “文藝演出進村、到校、入戶”,是那個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董兆銀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板胡、二胡、笙、快板等十幾種樂器都能熟練的使用。在舞臺上,他的扮相更是惟妙惟肖,讓在場觀眾拍手叫好。那個年代,張華鎮和周邊鄉鎮和的人,幾乎沒有不認識他的。
1981年,中央下發了 《關于加強農村文化生活的決定》的文件,這無疑給酷愛文化的董兆銀打了一針興奮劑。那時演出的情景,董兆銀至今難忘。當時,由于演出條件極差,演員們在現場演出時沒有電燈,只有打氣的汽燈,汽燈光線一暗,就有工作人員不斷打氣。那時候吃的是地瓜干,住的是簡陋的集體宿舍,但演員們的演出熱情都很高。演員們演到哪里,群眾就看到哪里,這也極大地鼓舞了演員們的熱情。雖然那時的物質條件不好,但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卻很高,全縣上下都極其重視文化活動。時任張華公社書記霍文璽為了排練好河南豫劇 《朝陽溝》,和演員們同吃同住。霍書記患有糖尿病,一邊扶著腰,一邊在現場指揮。最終,該劇在全縣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歲月不饒人,轉眼董兆銀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出于對文化事業的熱愛,他又當起了全鎮文化站的 “編外輔導員”,義務輔導全鎮的文藝骨干,樂此不疲地為文化工作忙碌著。全鎮46個村的文化大院、集貿市場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董兆銀是個熱心腸,不管是誰給他打電話,一準兒隨叫隨到。這些年,他熬了多少夜,跑了多少腿,到過多少村,輔導過多少人,連自己都記不清了。
他不僅熱心輔導文藝骨干,還在閑暇時創作了不少有關計劃生育方面的文藝作品。他多次代表計生、文化、衛生等單位參加市縣文藝演出并獲獎,其中,他自己創作的山東快書《父行子孝》、兒歌 《捉蟬狗》《小小蒼蠅拍》 《下雨過后》等文藝作品在 《平原文藝》及其它刊物發表。 1985年,董兆銀自己創作并演唱的河北梆子《計劃生育掀高潮》在全縣文藝匯演中場場爆滿,好評如潮,為計劃生育宣傳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愿這棵文化戰線上的常青樹永遠枝繁葉茂!
□郭書華 賀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