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兒”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多含貶義,然而老張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人民的利益做做“托兒”老百姓不會罵我。
??? 當“托兒”第一回:籌建集貿市場。 說來話長,張廟聯村地處兩個鄉鎮交界,地里位置偏避,村民們趕集買賣都不方便,緊固了村民們的經濟發展。那是 2004 年秋天,張書記考慮到了群眾的實際困難想在張廟村建立集貿市場。說干就干,張書記發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這個決定:在張廟村的南北街上建集市,選址定好了又選了日子:逢五排十。頭幾天村委會都發動家人給親戚朋友捎口信:張廟立集了。老張還提前到別的集上給攤販們做工作:七月初五到張廟趕集,管包子吃夠到中午還有 5 元錢“好處費”。經過先期這么一宣傳,初五這天來了一些攤位,可是老張發現菜市場還是不夠“火”,人少怎么辦,老張召集來自己的親戚把自家地里的韭菜、白菜、辣椒……不管成熟不成熟凡是地里長的一骨腦全部“糾”來,每人一堆充當起菜販,而老張自己把圈里還在吃奶的小豬也放在平板車上在市場上轉了好幾圈,邊走邊吆喝“賣小豬”。啼笑皆非地是:菜基本上白送給了買家,小豬也差點不要錢賣出去,還是老伴好說歹說才把小豬要回來。做了一回賠本賺吆喝的買賣,集市總算建起來了,現在這個小市場上人來人往買賣活絡,村民們方便了許多,大家都說要感謝當初老張會當“托兒”。
??? 當“托兒”第二回:計劃生育做榜樣,說服兒媳做引產。 計劃生育是天下第一難事,然而在這個 2000 多人的大村子卻連續多年無計劃外生育出生。這件事也得從兒媳結婚第二年說起。兒媳結婚一年后生了個女兒,不久發現又懷孕了,由于不到審辦二胎年齡,出于母性兒媳就想把孩子留下,憑兒媳對公爹的了解知道老張不會同意,就找了個借口想回到娘家把孩子生下來,過了幾個月,老張由于想孫女去親家串門發現兒媳開春暖和了還穿著大厚棉襖就明白了幾分,老張認為自己做“村官”就要堂堂正正不能給別人留話柄,善于當“托兒”的老張又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裝病,強烈要求兒子兒媳去陪自己看病,在路上老張試探口風,兒媳見紙里包不住火就只好說了實情。老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在我們老張家違反政策的事不能做,我不能讓別人端我的把柄。通情達理的兒媳也明白了公爹的用意,含淚上了手術臺引掉了已經六個多月的胎兒。老張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讓大伙心服口服,在張廟村計劃生育搞的好與自己的帶頭是分不開的。
??? 當“托兒”第三回:帶頭致富,寶刀不老。 張廟聯村原來種植模式單一,村民們致富無門,當初鎮政府號召村民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萬事開頭難,發展之初村民們猶豫不決不敢邁出第一步。老張經過深思熟慮覺得發展大棚可行,說服不了大家,老張 60 多歲挺身而出,自己選址首先建了兩個蔬菜大棚種起了西葫蘆。 60 出頭本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過安穩日子,可老張說:富不富看支部。我要證明給全村:種植大棚會讓咱們過上好日子。年齡不饒人,歲數大了種起大棚來確實有些吃力可是老張精神頭足、頭腦好使第一年下來就凈賺 5 萬元。到了年底西葫收獲期,他挨家挨戶給人家送西葫逢人就介紹哪里的種子好,哪家化肥好用別人都說老張又不知道給哪家農資公司當“托兒”賣化肥種子了。經過老張這一家一戶當“托兒”,村民們服了氣相信了老張,第二年張廟聯村就發展起了 30 多個大棚到現在已發展到 50 多個,大棚菜種植真得讓張廟聯村富裕了人均收入增長 2000 元……
?????老張當“托兒”的事還有很多,建文化大院、道路硬化、修學校等缺資金老張到處“化緣”爭贊助,張廟聯村在這個喜歡當“托兒”的村支書的帶領下越過越好,老張自嘲地說:“為老百姓辦事舍得我這張老臉做老百姓的托兒也值得”。 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