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城縣舉行的愛心助學捐贈儀式上,于振明捐款20萬元。范福輝攝
8月24日,在武城縣舉行的愛心助學捐贈儀式上,企業家于振明捐款20萬元,幫助40名貧困學生繼續學業,10多年來,他累計資助了85名大學生,中小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在武城,說起慈善事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于振明。于振明是當地一名民營企業家,多年來,堅持資助貧困學生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累計捐獻資金超過了1000萬元。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這是于振明常常說的一句話。于振明從1999年開始資助貧困學生, “原本定的目標是捐助100個學生,現在看來,這個數目是遠遠不夠的。” 于振明說,現在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年至少資助20名大學生。如今,已年過60的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既然我有這個能力,就要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愛心助學,源于他貧困的生活經歷
“自己也是在貧困的生活中過來的,所以特別想幫助這些困難的孩子。”于振明告訴記者。
由于家庭貧困,于振明高中畢業后便輟學在家。 1970年, 20歲的于振明帶著全家人東拼西借的20元錢,坐上了去長春的火車,去投奔遠在東北的叔叔。買完火車票后,他身上只剩下兩塊多錢。下了火車,距離叔叔所在的松原還有180公里,于振明冒著大雪走了三天三夜, “饑寒交迫,差點沒凍死在路上。”到松原后他才得知叔叔已經被單位外派出去。在一位遠房親戚的幫助下,他在松原當過搬運工,當過木匠, “當時掙的錢自己一分都舍不得花,全都寄給了家里。”兩年后,于振明回到武城,在縣農林局工作。 “當時沒有住的地方,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里,每天走十幾里路去上班。”于振明說,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6年,那時候覺得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都是很遙遠的事情。1985年,于振明從單位辭職,自己做生意,靠著誠信經營和朋友們的幫助,企業不斷壯大。
于振明說,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貧困中很多好心人幫助我,讓我學會了感恩,讓我懂得回報社會。由于家庭困難,我自己沒能上大學,但是我想幫助更多的孩子,圓他們的大學夢。”
每到一地,于振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份當地的報紙,尋找需要幫助的孩子
1999年,身患糖尿病的于振明在濟南住院。期間,他在看報紙的時候發現了樂陵一個叫王鵬的孩子,報道中稱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但是父親得了血癌,無法繼續讀書。出院后,于振明沒有回家,直接去了樂陵。到王鵬家,于振明看到他家破舊的房屋,沙發上露著多年未補的大窟窿,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臺黑白電視。看此情景,于振明當即拿出6000塊錢,幫助他繼續學業。當地媒體也對王鵬進行了跟蹤報道。后來,王鵬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大學,一直讀到博士。
從資助王鵬以后,于振明萌生了一個想法:以后每年都要資助幾個貧困的學生。從那以后,于振明不管去哪出差,第一件事就是買一份當地的報紙,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孩子。
2000年,于振明在四川永川資助了考上大學的兩姐妹。
2006年,于振明去鄭州,在當地報紙上發現一個叫劉玉萍的貧困女孩,她從小跟著癱瘓在床的爺爺長大,生活極其困難,于振明去她家了解了情況后,對她連續資助了4年,直到她大學畢業。
2010年于振明去濰坊出差,看到報紙上報道的帶著母親上大學的孩子后,到報社里去要了他的聯系方式和住址,對其進行了資助。
2010年,單縣13歲的王征未進一天校門,全靠自學考上河北科技大學,于振明在報紙上看到 《家貧恐阻 “神童”大學夢》的報道后,驅車390公里到了王征家,資助了他6000元學費。
“當時的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不知道通過什么方式來尋找需要幫助的學生,只能通過報紙獲得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于振明加快了愛心捐助的步伐,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幫助更多的學生。今年,于振明委托武城縣委宣傳部尋找貧困學生,并最終對40名學生進行了資助。
很多孩子家庭的不幸讓于振明落淚,同時他也為孩子們的質樸而感動著
“于叔叔,我們放假了,我考了系里第6名。本來想在外面打工,但是家里的情況不允許,我只能回家照顧父母。”上個月初,于振明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短信是去年他資助的考入中國石油大學的寧津學生鮑翠平發來的。收到信息后,正在安徽出差的于振明立刻向鮑翠平要了銀行卡號,給她打了一萬塊錢。 “當時孩子跟我說,學費和生活費7000塊錢就夠了。”于振明說, “聽到孩子這么懂事,我心里一陣酸楚,就對她說剩下的錢自己買點衣服。”
去年,于振明去過一趟鮑翠平家,低矮的平房、破舊的小電視、被用作書桌的舊縫紉機,患有精神病母親縮在床角一動不動,年輕的父親不堪生活重負,已是滿臉皺紋。看著眼前的一切,于振明眼圈濕潤了,立即拿出一萬元錢和一張自己的名片交到鮑翠平手中,并告訴她以后有什么困難及時聯系。 “前幾天我給孩子買了臺筆記本電腦,由于我沒時間,就托別人送了去。”于振明說,在孩子開學之前,他爭取再抽時間去一趟她家看望她和家人。
在日常生活中,于振明也經常留意身邊的困難家庭和學生。 2009年,他與一位朋友交談時得知武城縣郝王莊鎮邱王莊村李德正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但因為湊不齊學費而選擇了一所全免學費的普通院校讀本科,后來李德正又考取了北京大學金融系碩士,高額的學費又讓他面臨失學的危險。于振明了解到李德正母親患有乳腺癌,父親身體也不好,生活十分貧困,決定每年為李德正支付學費兩萬元。 “去年我去過他家,真是太困難了。”于振明說, “他家住著3間沒有院的小土房,他的父親買了兩條小魚來招待我。”看到李德正家艱苦的生活,于振明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孩子很懂事,逢年過節都來看望我。”于振明說, “孩子每次來都會給我帶點花生、地瓜,他母親蒸了包子也會捎幾個給我。”從李德正和他的家人身上,于振明感受到了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樸實的情感。 3年來,于振明資助李德正6萬余元, “現在孩子已經在北京工作了,每次跟他通電話,我都教育他要孝敬父母,多參加單位組織的公益活動,為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振明經常教育自己資助過的學生,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可以改變的,他希望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奮斗來改變貧窮的命運。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也投身慈善,愛心事業后繼有人
在別人看來,于振明是一個很大方的人。但是他對自己卻很“摳門”:去外地出差,他經常在路邊地攤吃飯,一碗老豆腐、兩根油條就是一頓飯。他說,吃什么都能湊合過去,但是省下來的錢可以資助更多的孩子。 “有時候做好事并不被人理解,但時間能夠證明一切。”于振明說。
于振明的身體很不好, 1992年身患糖尿病, 1999年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盡管如此,于振明卻很坦然, “我一直在獻愛心,就算哪天離開了也沒有遺憾了。”讓于振明高興的是,他的大女兒于晶也熱衷于慈善,并于2009年成立了武城 “愛心聯盟”,呼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女兒的身體也不好,做過心臟瓣膜手術,現在需要每天吃藥。”于振明說,女兒很有愛心,經常舉辦一些關愛貧困兒童的活動,給孩子們捐衣服、捐玩具、過生日。 “我捐助的許多貧困兒童都是她幫我考察的”,于振明說,每考察一個孩子,于晶和她的志愿者隊伍都會去孩子家里許多趟,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給孩子們送去溫暖。說起女兒,于振明感到很欣慰。
“做慈善憑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希望全社會都能參與進來,慈善事業才能做大。”于振明表示。
□本報記者 劉平 本報通訊員 王召華 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