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邑縣理合務鎮張廟聯村,當初走馬上任時張增東30歲剛出頭,如今已任職30年,多半輩子的光陰讓張增東從小張變成老張,青絲變成白發。說起老支書,村民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張這人愛當“托兒”。
當“托兒”:籌建集貿市場
張廟聯村地處兩個鄉鎮交界,地里位置偏避,村民們趕集買菜很不方便。2004年秋天,張增東考慮到了群眾這一實際困難,便有了在村里建立集貿市場的想法。說干就干,張增東發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一起討論籌建集貿市場的事情。經過多方面籌劃,張增東的這個想法終于得以實現。
頭幾天,村委會都發動家人給親戚朋友捎口信:張廟立集了。張增東還提前到別的集市上宣傳,給攤販們做工作:七月初五到張廟趕集,管包子吃。經過先期這么一宣傳,初五這天真的來了一些攤主,可是老張覺得菜市場還是不夠“火”,人少怎么辦?
老張召集來自己的親戚,把自家地里的韭菜、白菜、辣椒等蔬菜全摘下來,一股腦地運到集市上,充當起菜販。他還把圈里正在吃奶的小豬也放在平板車上運到集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菜基本上都是白送出去的,就連小豬也是他的老伴好說歹說才要回來的。老張做了一回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經過這么一折騰,集市總算建起來了?,F在,一到趕集的這一天,小市場上前來做生意的人就特別多,村民們買東西也方便多了。
當“托兒”:帶頭致富
張廟聯村原來種植模式單一,村民們致富無門,于是鎮政府號召村民們發展大棚種植蔬菜。萬事開頭難,發展之初村民們猶豫不決,不敢邁出第一步。老張經過深思熟慮覺得發展大棚可行,說服不了大家,60歲的老張率先垂范,自己選址建起了兩個蔬菜大棚,種植西葫蘆。
到了他這個年齡,本可以在家里享清福了,可老張說:富不富看支部,我要通過種植蔬菜大棚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年齡不饒人,歲數大了種起大棚來確實有些吃力,可是老張精神頭足、頭腦好使,第一年下來就凈賺5萬元。到了年底西葫收獲的時候,他挨家挨戶給村民們送去,逢人就介紹哪里的種子好,哪家化肥好用。起初,別人以為他在給農資公司當“托兒”賣化肥種子。
經過老張這一家一戶當 “托兒”說服和第一年下來實實在在的收獲,村民們服氣了,并且相信像他一樣種植蔬菜大棚能夠致富。第二年,張廟聯村就先后有30多戶進行大棚種植。到現在,村里已經發展到了50多戶。大棚菜種植真得讓張廟聯村人均收入增長2000元。
老張當“托兒”的事還有很多:建文化大院、為老百姓鋪路、籌集資金修建學校。張廟聯村在這個喜歡當“托兒”的村支書的帶領下越過越好。老張自嘲地說:“我舍得自己這張臉,為老百姓辦事,這‘托兒’當得值! ”
□本報通訊員 高德剛 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