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至今日,德州一中的高級英語教師王平已經從教22年了。作為“60后”教師中的優秀代表,王平教授了“70后”、“80后”和“90后”學生。
???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學生思想的變化,王平的教學特點和理念也與時俱進。她曾感慨地說:“無論社會和學生如何變化,我對學生們感情不會變,我喜歡我的工作,它讓我有生存的意義,更讓我熱愛生活。”
初為人師時,心中有些許膽怯
??? 1990年,初為人師的王平憑著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走上了三尺講臺教授英語。
??? 那時候,1968年出生的王平所面對的是“70后”學生,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才比她小三歲。“盡管自己有著一腔熱情,可畢竟經驗不足,教他們時總是覺得有點怕。”
??? 在王平的印象里,“70后”學生很乖。“他們尊敬老師,恪守紀律,學習認真,但是因為獲取知識的渠道少所以知識面較窄,而且缺乏主動性。”她知道:“70后”成長于上世紀80年代,也正是受到那個年代的影響,學生的思想比較保守。而她自己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是傳統的英語講授法,以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講解為主。
??? 課余時間,王平也請學生到自己的寢室做客,有時還和學生們一起去郊游。年齡相差不大,本可以做朋友。但因為自己怕走不進學生們的心里,而學生們雖也想與老師建立深厚的感情,可礙于對老師的敬畏,也很難走近老師。
與時俱進才能不落伍
??? 時光的腳步,將王平帶進新世紀。思維活躍的“80后”來到王平的班級,“網絡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使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以至于他們敢于挑戰老師的權威。”
??? 而此時,逐漸成熟起來的王平也認識到,在學生面前,必須樹立權威,否則無法立足于學生中間。除了及時精通更新的教學內容、創新英語教學方法外,走在大街小巷,聽到的每首流行歌曲,她都要弄清楚,至于英文歌曲,還要求自己會唱,“社會在進步,自己也要快馬加鞭,與時俱進。”
??? 其實,王平心里很清楚,這些“80后”學生“升學壓力很大,思想上有些迷茫,不明確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心里有很多苦悶,希望得到交流的機會。”面對學生們滔滔不絕的訴說,只要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有時她能陪著學生在操場上走一個晚上。
??? 讓王平感到驚喜和欣慰的是,她認真的傾聽和點撥竟然真的可以撫慰學生那焦躁不安的內心,讓他們重新煥發出生活的勇氣。“我似乎能清晰地看到,我可以摸到他們的心,探索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在“80后”學生的意識里,王平已經成了他們的“大朋友”。
課堂可以交給學生做主
??? 2006年,“90后”學生漸漸走進王平的視野。“我最喜歡的是這批學生,他們活潑可愛。”王平直言不諱地說,這代孩子的人生觀呈多元化,追求合作,喜歡探究,獲取知識的渠道廣泛。
??? 在王平眼里,“90后”都是她的孩子。面對他們充滿期待和信任的眼睛,面對他們真誠而稚嫩的臉龐,王平的臉上永遠帶著微笑。作為老師,作為朋友,甚至作為母親,王平一直都小心地選擇著合適的字眼,不管聲音是大是小,她的心里永遠堅持著一個信念,“只要這些孩子能好好的!”“現在,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給了這些孩子一顆安寧的心,雖然有時很淘氣,可是他們的心里都有一個明確的理想,而且為了這個理想,都在默默地努力著。”王平覺得,課堂是學生的地盤,可以交給他們,由他們做主。
??? “90后”的課堂永遠都是活躍的,王平也習慣了把嗓子喊沙啞,她很幸福地說:“現在課堂的每一分鐘,我都是和孩子們快樂地度過的,我的心可以與他們水乳交融。”課間活動,學生們玩耍,被“欺負”的學生甚至會躲到她的身后調皮地說“有媽媽保護我”。
??? □記者 靳東群 通訊員 李澤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