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邑縣宿安鄉費家村的土路上,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位老人拿一把鐵鍬在修補道路。他就是73歲的米召祥,已經義務修路23年,村里人都稱他為“活雷鋒”。
20年如一日“賠本”修路
20年前,在外地工作的米召祥內退回到村里,一看村里的出入通道竟如此難行,就主動當起了義務護路工。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修補道路,不僅是通村道路,就連田間的生產路,他也修補得平平整整。“自從召祥大爺回到村里,我們出行就順暢多了,再也沒有發生陷住車、沖壞路的事。”村民米曉華說。“他修路這么多年,從來沒跟村里要過一分錢,都是自掏腰包。”石善柱說,“即使他使用的锨鎬、推車等用具,都是自己出錢買的。”
24把鐵锨60雙鞋換來平坦路
米召祥所修補的土路很有特點,都是中間高,兩邊低。“這樣陰雨天路面就不會存水,就不容易軋出溝壑。”他說。
20多年的修路實踐,讓米召祥總結出了很多修路經驗。比如,及時維護重于臨時搶修,農忙重點修生產路,農閑重點修通村路……
每逢陰雨天,米召祥總是撐著雨傘到路上看守,害怕有重車路過軋壞路面。每天巡路看見路面上有坑,他就去填平夯實。由于天天不停地奔波修路,他的鞋子和鐵鍬很容易用壞。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米召祥為修路用壞了24把鐵锨,穿破了60多雙鞋。
20多年如一日堅持“賠本”修路,有人不理解,說他太傻了,花錢搭工夫,不值。“其實也沒啥,墊個路,平個坑,不費啥力,感覺這一天沒白過。”每次有人問到,米召祥都會笑呵呵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