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民在地里與村民交流果樹種植經驗。記者滿志旺攝
“要想找我們的書記‘老馬’很容易,不是在村里的山藥地里,就是在修路工地上。”武城縣李家戶鎮鹽場村的曹洪潮指著正在村南山藥地里大汗淋漓拔草的馬德民說。馬德民今年57周歲,已經在山東儲備物資管理局正處長的崗位上干了近十五年,目前擔任武城縣李家戶鎮鹽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今年3月份,省選派“第一書記”駐村通知下發后,局領導找他征求意見,他愉快且風趣地說:“我擔任過團支部書記、團工委書記、黨支部書記、黨委書記,就是沒擔任過‘第一書記’,我去!”
改種西瓜、山藥、“黑五類”,他為大家探尋致富路
鹽場村是武城縣李家戶鎮西北角的一個村莊,距縣城和鎮政府所在地各20余里,交通不便。該村有土地1506畝,人口552人。除個別村民在家中加工服裝、汽車密封條及養殖外,青壯年勞力多外出務工,土地多是傳統的糧棉種植,每畝僅收入千元左右,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無村集體收入。
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馬德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開展入戶調查,在街頭、地頭數次召開村民座談會,帶領村干部到北京、濟南等地考察,最終梳理出了種糧棉不如種蔬菜,種蔬菜不如搞養殖,搞養殖不如辦企業的發展思路。發展思路明確后,馬德民就甩開膀子,結合本村實際,先從改善種植結構入手。在村黨支部書記曹洪潮的配合下,30個“太空黑霸”西瓜大棚的鋼架很快拔地而起,5畝地的鄒平長山細毛山藥試種了,20畝地的柱狀蘋果栽上了,“黑五類”(黑豆、黑玉米、黑花生、黑芝麻、黑谷子)也開始落戶在村土地上。6月底,畝產7500斤的西瓜全部銷售一空,均價每斤七毛錢,種植戶收入明顯增加。之后,村里與北京某果樹栽培服務公司聯系,預訂了優質草莓苗,8月中旬又引入大棚種植。
他把自家的微波治療儀拿來給患病村民使用
馬德民常說:“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好了,就該想著那些困難群眾,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鹽場村貧困戶曹廣元家、曹廣仁家都是因病致貧,生活十分困難。馬德民知道后,主動拿出1000元,為他們解燃眉之急,后又多次到家中看望他們。
村中一位80歲的老人三間土坯房蓋起多年,因家貧,一直未安裝窗戶,室內蚊蠅亂飛,雨天經常進雨,馬德民知道以后,馬上安排人給老人安上了窗戶。
村中老人、婦女因多年勞作,患腰腿疼等病癥的較多,馬德民從家里帶來微波治療儀讓他們使用。
鎮醫院來村給60歲以上的老人查體,曹豐月夫婦耳聾未聽到廣播,錯過了查體時間,第二天一早,馬德民親自開車將二老送至鄰村補查……
這些在馬德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受到村民們普遍贊揚,村民們都把馬德民當成了自己的知心人,還專門給他送來新被褥,誰家做了好吃的飯菜也會給他送一些來。
“大城市來的機關干部,干起活來比我們都強”
來鹽場村開展工作半年多,馬德民只回家過幾次,而且每次回家,不是帶上村支書到濟南周邊的農村考察,就是到省里相關部門進行扶貧政策咨詢,或是幫助村里的群眾賣西瓜……總之,他時刻惦記著村里的事務,想著村里的發展。
端午節,馬德民讓社區工作組的其他同志回家過節,自己在村里值守。有一次,在村干部的勸說下,馬德民乘車回家看望體弱多病的妻子,在路上接到北京某果蔬種植公司打來的電話,要實地考察村里的草莓大棚,進行人員培訓,他毫不猶豫地立即返回村里。
在生產勞動中,他身先士卒,盡管年近六旬,只要不參加上級會議或組織活動,他都盡可能地到田間與村民一起勞動。“三堆”(垃圾堆、糞堆、柴堆)清理有他的身影,挖山藥溝有他辛勤的汗水,小麥豐收有他奔波的身姿,西瓜澆灌銷售有他熱心的幫助……村民們說:“沒想到大城市來的機關干部,把我們的事這么放在心上,干起活來比我們都強。”
??? □記者 滿志旺 通訊員 代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