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琦大學時的照片。
??? 1994年高考最后一天,疾風驟雨,考場停電,課桌上豎起了一支支蠟燭,在燭火微光中,20歲的呂元琦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 “當時懸著一顆心,擔心萬一考不上怎么辦,高考是我們農村學生唯一的機會,考上了就是鯉魚躍龍門,考不上,回家種地去吧。 ”
??? 經過近一個月的焦灼等待,呂元琦被聊城師范學院 (今聊城大學)化學系錄取,之后他一路不間歇地讀到中科院分析化學專業博士,2004年畢業后來到德州學院,現任德州學院化學系教授。
??? 呂元琦當年所在的班級有六七十人,考上本科的不超過10個。高考前估分報志愿的時候,他填報師范學院,完全是出于經濟考慮。
??? “師范學院學費低,而且有補貼,每個月給學生56塊錢,夠我一半的生活費了。至于畢業后要做什么工作,壓根兒想都沒想過,那時候就是一門心思考大學。 ”呂元琦說。
??? 填報志愿的時候完全沒有資料可查,“老師拿著一個小冊子站在講臺上,給我們挨個念,有什么學校什么專業。 ”
??? 大家也不知道自己該報哪里,躑躅猶豫、茫然無解,更多的是聽從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我們班主任是教化學的,在他的鼓勵下,我填報了化學專業,誰想到一輩子就跟化學打交道了。 ”
??? 進了大學才知道,師范生畢業后只能回生源地當老師,要想從事別的工作得交一筆“出行費”,“當時不太情愿,還想去大城市看看。 ”
??? 學院的一位老師對呂元琦說,“你考研吧,考上哪兒的研究生就能去哪兒。 ”
??? 于是24歲的呂元琦又報考了碩士,1998年如愿去了北京。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幸運。 ”
??? 高考和考研是呂元琦一生最重要的轉折。“我一直在學校里讀書,讀到整整30歲才畢業,那時候還沒結婚呢,高中同學早早就結婚生子了。因為高考,我們的路都不同了。 ”
??? 呂元琦說,如果沒有高考,他不可能走過那么多地方,交過那么多朋友,擁有那么多的經歷和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