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昌(左一)和戲友們排演迷戲。
你聽說過“迷戲”嗎?它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地方劇種,曾經在齊河一帶盛極一時,卻一度銷聲匿跡40余年,如今它迅速復活——
50年前的鄉村“社戲”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天地安……”6月15日,在齊河縣安頭鄉劉小屯村,59歲的劉希昌正和戲友討論自己剛剛寫的迷戲唱詞 《百孝篇》。
“這迷戲渾身都是迷。 ”年長劉希昌9歲的徐漢青回憶說,“聽老一輩人說,迷戲在民國初年就有了,最初是村民在春節期間表達快樂心情隨意哼唱的曲子,慢慢就形成了小戲,調子婉轉平緩,很讓人著迷,所以被稱為迷戲。但到底在哪兒起源的,誰也說不清楚。 ”
上世紀50年代,一個流動賣藝的迷戲劇團來到安頭鄉逐村演出。“熱鬧得跟過年趕集一樣,有站在屋頂上看的、有坐在大人肩頭看的,那場景跟魯迅《社戲》里描述得一模一樣,這輩子都忘不了。 ”劉希昌將記憶拉回到50年前,1963年夏天,9歲的他時常跟著哥哥到附近的錢玉村看迷戲。劉希昌對迷戲十分著迷,只要有演出他都早早去等著。
因迷戲曲調平緩易學,附近很多村民都喜歡哼唱,學會后又在各村建起了劇團,有的用呂劇劇本,有的現編現唱。然而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小戲,在“文革”中受到樣板戲的沖擊,漸漸淡出了舞臺,“1970年以后就再沒聽過了”。
“文化跨越”激發迷戲重生
40多年過去了,婉轉的迷戲曲調時常縈繞在劉希昌腦海中,把迷戲“拾起來”的念頭一直揮之不去。
去年,安頭鄉提倡以文化建設引領跨越發展,該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文化廣場,置辦了樂器,“迷戲重生的時機到了。 ”有了人氣、樂器,劉希昌心中一動。他找到村中同樣喜愛迷戲的老人,確定了記憶中迷戲的曲調;又一口氣寫了20多首唱詞,從家長里短的話題到社會上的新鮮事一應俱全。做好準備工作的劉希昌找來村里的文藝骨干進行排練,又組成了迷戲劇團,每晚到文化大院演出。平緩耐聽的曲調、朗朗上口的唱詞一下就激發了村民的興趣,吸引了數十位村民紛紛要求加入劇團。
迷戲又“活了”。今年,劉希昌不但帶著劇團參加了鄉里的元宵節巡演,還兩次在全鄉匯報演出中獲獎。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劉希昌的迷戲劇團,每逢辦喜事時也都喜歡邀請他們唱一曲助興。
迷戲要走活態傳承之路
“這個《百孝篇》,是我寫給學校里孩子們的。 ”劉希昌用一個月時間翻閱了《孝經》《二十四孝》等,提煉創作了十余篇唱詞。 “好不容易才拾起來的迷戲,不能再失傳了。 ”為此,他寫了30余篇為學生量身定制的唱詞,準備去附近的學校演出,同時挖掘迷戲苗子,系統地傳授迷戲唱法,培養迷戲傳承人。
除了傳承,劇本同樣令劉希昌著急,他說:“曲調能找回來,劇本卻再也找不回來了。迷戲要做好,必須要有精彩、長篇的劇本。 ”現在,迷戲還沒有一出完整的劇目,劇團也只唱一些短詞。 “先借用呂劇的劇本,然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專業人員來給我們指導,這樣迷戲才不會再迷路。 ”劉希昌說。□石勇 許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