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現場進行工傷認定,很多時候面對的是血淋淋的場面,觸目驚心,這讓我堅定了為受傷職工做點事的意愿。 ”在工傷認定工作崗位上走過3個年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保險科科長劉真深刻理解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 “職工因公受傷,有良知的企業應積極主動為他們落實工傷保險待遇,如果企業推脫責任,我們會責無旁貸地為職工撐起‘保護傘’。 ”劉真每年經手400多件工傷案件,這些案件大多案情復雜、用人單位不配合。他對去年接連發生的兩起案件記憶猶新。去年年初,農民工夏某因工傷癱瘓,不懂法的他與用人單位私下協議,由用人單位支付3萬元醫療費,雙方再無其他糾紛。此后,巨額的康復費用讓夏某一家人欲哭無淚。劉真獲悉此事后,主動到夏某家了解情況,并多次往返于企業、法院等單位之間,歷時半年,感動了建筑工地老板王某。最終,王某親自將16萬元工傷賠償款送到夏某手上。7月份,西安籍農民工馬某從工地腳手架摔下,導致二級傷殘。但用人單位拒不承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目擊證人也迫于壓力不愿作證,絕望的馬某打算放棄治療。了解到這一情況,劉真積極協調醫院在不繳納費用的情況下對馬某先期進行康復治療。他和同事冒著酷暑,馬不停蹄地趕到聊城某縣的目擊證人家,最終說服證人作證,用人單位不得不承擔起馬某的康復費用和每月的生活費。
??? 處理完一個案子接著著手下一個案子,有時一個案子要用10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全了結。劉真對這樣的工作節奏和工作狀態早就習慣了。“我們不怕跑斷腿、磨破嘴,最怕碰到企業惡意復議、惡意訴訟,因為這樣會耽誤職工的治療。 ”
??? 說到自己最大的愿望,劉真表示:“我希望的不只是事故發生后職工能盡快得到良好的治療、享受應有的待遇,更希望企業依法參加工傷保險,不要非法用工,讓工傷事故少發生、不發生。 ”
□本報記者 鄧靜 本報通訊員 李濤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