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供兩個弟弟上學,他毅然撕掉自己的中學錄取通知書;待他們都成家立業(yè)后,他卻已近不惑之年——
“小麥是代存糧點、還是賣掉呢? ”6月25日一大早,難以定奪的董慶友便來到大哥董慶喜家,找他拿個主意。董慶友不是沒有主見的人,只是多年來有事找大哥商量一下,已成為習慣。
“照顧好弟弟是我的責任”
“大弟是大夫營小學校長、二弟在縣電視臺上班。 ”說起兩個弟弟,齊河縣華店鄉(xiāng)董莊村的董慶喜滿臉自豪。
1969年,16歲的董慶喜以全鄉(xiāng)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當時齊河最好的中學齊河三中。聽到這一消息,家里人卻絲毫高興不起來:父親在微弱的油燈下使勁地抽著悶煙,久病臥床的祖母絲毫不見好轉(zhuǎn),體弱多病的母親哄著喊餓的弟弟……董慶喜沒有說一句話,撕掉錄取通知書,第二天就隨父親下地掙工分了。
雖然父子兩人終日勞作,但仍未改變家里一貧如洗的現(xiàn)狀,奶奶、母親也在欠了一些債務(wù)后相繼去世。 “我是家里的老大,照顧好弟弟是我的責任。 ”董慶喜說,“雖然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一定要把弟弟培養(yǎng)成才。”為讓弟弟順利地完成學業(yè),他拼命干活,最困難的時候,連看家的狗都賣掉了。
轉(zhuǎn)眼間,他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雖然上門提親的不少,但為了不影響弟弟上學,他一次次地將幸福拒之門外。在他的激勵下,兩個弟弟上了大學,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待弟弟都安家立業(yè)后,他已經(jīng)年近四十。 “是大哥苦行僧式地堅守,換來了我們的幸福。 ”二弟董慶才激動地說。
“窮幫窮”,兩個家庭共風雨
走進董慶喜家門時,他正在修理抽水電機。 “這里要多纏一些,否則大哥用著不安全。 ”他一邊在電線接頭處纏繞絕緣膠帶,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董慶喜關(guān)心的“大哥”其實與他無半點血緣關(guān)系,而是妻子前夫的哥哥。
1991年,同村的范春蘭丈夫因病去世,撇下60多歲的老母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一雙兒女和幾千元的債務(wù)。看到范春蘭家的實際情況,董慶喜毅然決定要撐起這個將要塌架的家庭,他與范春蘭走到了一起。 20多年來,他對范春蘭帶來的兩個孩子視若己出,供兩個孩子上學,給兒子蓋屋娶媳婦,送女兒出嫁。同時,他還20年如一日地悉心地照顧著范春蘭的婆婆,每當家里做點什么好吃的,總是先給老人端到床頭,這位自年輕時便百病纏身的老人,如今已到了90歲高齡。患有精神病的大哥,也在他的照料下略有好轉(zhuǎn)。
“慶喜可是活雷鋒”
“不管誰家有大事小情,他都會跑在前面”“哪里的路不平了,他看到后肯定來修,慶喜可是活雷鋒”……鄉(xiāng)村們七嘴八舌講述著他的事跡。
今年早春,劉橋鄉(xiāng)西楊村一個賣豆腐的老大爺病倒在他家門口,董慶喜發(fā)現(xiàn)后把老人背到家里,熬了紅糖姜水一勺一勺地喂下去,后來又把他送往醫(yī)院搶救。
去年夏天,董慶喜忙完農(nóng)活回家時,遠遠地看見一輛拖拉機翻在路邊的水溝里,他趕緊跑過去,看到溝里有一個滿身污泥昏迷不醒的人,便急忙把人從污泥中拖出來送往醫(yī)院,并墊付了醫(yī)藥費。
前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鄰村有人在雨中被雷擊中,他和妻子冒著大雨把人送到醫(yī)院,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才回家。雖然沒能挽留住他的性命,但死者一家仍非常感激。
“這都是一些小事,誰遇到都會這樣做。 ”面對鄉(xiāng)親們的贊譽,董慶喜靦腆地說。
???? □本報記者 張志寧 見習記者 王德鵬 本報通訊員 崔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