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德州后又火了一把
受德州一間茶社 (現城隍廟步行街東口附近)邀請,1956年農歷五月初八,周蔭田來到德州,與演員常桂芳搭檔演出。
“她唱我彈,演出第二天容納二百多人的茶社全都坐滿了人。”據周蔭田老人回憶,當時甚至窗戶外面也圍滿了人。用如今的話說,他們演火了。
當時在茶社看別人演出半小時給一分錢,但要看常桂芳和周蔭田的演出一刻鐘就得一分錢。即便這樣,他們的演出幾乎是場場爆滿。在那個年代,周蔭田一天也能有幾塊錢的收入。
最初打算只演到農歷八月,但因為觀眾的喜愛,加上茶社經理的再三挽留,周蔭田又繼續留下來表演。
“那段時間也經常設計些新段子,他們給我念詞,我記住后就設計唱腔,再教給演唱的演員。 ”周蔭田老人說,那時基本上一周就出一個新段子。
在德州期間,也不乏名人造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數次來德演出,每次都要登門拜訪。
1957年上半年,德州曲藝隊正式成立,加入曲藝隊的周蔭田便在德州扎了根。
希望更多的人學習傳統曲藝
1967年市曲藝隊解散后,周蔭田在市聾啞學校 (現特殊教育學校)任教,教盲人曲藝。老人收的徒弟有40多個,但多數都是沒有正式磕頭拜師的。
“我這人不保守,只要愿意學我都肯教,也不用給我磕頭拜師。 ”令周蔭田比較惋惜的是,他的學生現在遍布各行各業,但幾乎沒有專業的曲藝演員,也少有學生再收學徒的。
如今德州曲壇也失去了往昔繁榮的場景,周蔭田擔心傳統曲藝再無傳人。
老人一生未婚,同樣愛好曲藝的多年好友付英俠將自己的女兒過繼給老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如今,老人雖然在家養老,但只要有機會,依舊會義不容辭地登臺演出。
“早上5點鐘起床,沏上一杯茶,再彈上一曲,就怕自己把這技藝丟下。 ”采訪最后,周蔭田老人說,就盼著更多人來學習曲藝,把傳統曲藝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劉平 見習記者 尹曉燕 本報通訊員 劉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