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慶云縣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中醫正在為患者診脈,后面的長椅上坐著幾名等待中的患者。
這位老中醫名叫劉佩明,今年73歲,慶云縣常家鎮任家村人,接觸中醫到現在已有53個年頭。
勤學苦練,掌握中醫本領
劉佩明出生在農村,父親是教師。他從小就很喜歡看書,起初總想著以后能子承父業,成為一名教師。
然而,劉佩明10多歲時,母親不幸患上了慢性病,由于家中貧困,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離世,年幼的他暗下決心,“我要做一名醫生,讓母親的悲劇不再重演。 ”
1958年,劉佩明初中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河北省鹽山衛生學校中醫專業。 “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棗姜隨……地黃芍藥天冬桂,甘桔桑皮勞熱宜……”剛接觸中醫藥學的他背誦起湯頭歌訣非常吃力。為了學習,他經常點著蠟燭苦讀到半夜,冬天天不亮就起床,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背。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多下來,劉佩明已將湯頭歌訣背得滾瓜爛熟,“那時候就想真正學好中醫,能夠早一天行醫治病。 ”
經過3年的學習,1960年劉佩明畢業后分配至慶云縣第三中學成為了一名校醫,一年后因為工作需要被調至縣衛生局從事管理工作。雖然不再坐堂行醫,但是劉佩明一直為弘揚中醫藥學盡心盡力,他多次組織開展中醫培訓,為鄉村醫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潛心研究,對待患者認真負責
退休后,劉佩明在閑暇之余也不忘中醫文化,經常讀書看報,找坐堂的中醫朋友聊天討論。
1999年,時任縣藥材公司經理的王建國找到了他,邀請他去藥材公司門診部坐診。由于已多年沒有行醫,劉佩明婉言拒絕。可是王建國再三懇求,劉佩明終于答應一試。
就這樣,劉佩明白天在藥材公司為患者把脈開方,晚上在家遍閱中醫書籍,時常到凌晨。兒子心疼地勸他差不多就行了,別累壞了身體,他搖搖頭說:“這可不行,既然咱為患者看病,就要為患者負責,一點都馬虎不得。 ”
2009年7月,為填補慶云縣第二人民醫院沒有中醫科室的空白,他又受聘于中醫科從事臨床工作。在行醫過程中,看到一些貧困的病人,劉佩明常常會給予更多的關愛,不但為其精心治療,還時常為他們墊付醫藥費。
一次,一名患者因交不起醫藥費,急得掉淚。他得知后,悄悄地墊付了藥費,藥房的醫護人員問:“劉醫生,你總是這樣為病人墊錢,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他笑了笑:“還是治病要緊! ”多年來,他到底給病人墊付了多少醫藥費,沒有人能說得清。
分享經驗,熱心弘揚中醫文化
無論在醫院還是在家里,只要患者找到劉佩明,他都會熱情把脈號診,他的熱心腸在患者中間有口皆碑。
小區里很多人都知道劉佩明是中醫,大家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愿意來找他看看,他也是來者不拒。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大連、濟南、濱州等地的患者也專門找他就診,每當見到患者痊愈,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劉佩明還熱心向周圍的人介紹中醫文化,遇到前來請教拜訪的中醫愛好者,他總是有問必答,還將自己行醫過程中的診斷例子、病人的后續反應以及診斷的經驗心得都記錄下來,與他們分享。
劉佩明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把一輩子研究的心得和積累的經驗獻給他熱愛的中醫事業,傳承給新一代的中醫人。受他的影響,孫子劉東輝于2011年考取山東省中醫藥大學,成為一名新中醫人。
□本報通訊員胡志強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