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連山對《清明上河圖》作品精雕細琢。
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和優美自然風光的《清明上河圖》,幾百年來一直被多種藝術形式模仿,但平原普通農民沙連山,用小火柴“勾勒”出的《清明上河圖》,令人嘆為觀止。
獻禮十藝節,巧妙構思《清明上河圖》
沙連山是平原縣腰站鎮沙莊村民,在他家客廳,有一尊類似沙盤的作品,側面有“清明上河圖盤”幾個用火柴拼接的漢字,這便是他的得意之作《清明上河圖》。
近觀沙盤,其所描繪的汴河兩岸秀麗風光和熱鬧場景隨即躍入眼簾:河里的漁船、游艇、船夫,河兩岸的販夫走卒、士農工商、商店茶社等樣樣俱全,而所有人與景,都是用一根根火柴棍做成的,其巧妙構思更是匠心獨具。
已近花甲之年的沙連山勞作之余愛好手工創作,當得知第十屆 中 國 藝 術 節2013年要在山東舉辦,沙連山突發奇想,何不做個簡約而更有創意的作品為十藝節“獻禮”?他想到了一種新創意:用火柴做個立體的《清明上河圖》。經過縝密構思,2012年7月25日,沙連山將想法付諸行動。
精雕細琢,小火柴“建造”大場景
沙連山將成包的火柴,精心挑選,將其中棱角分明、筆直光滑的那些浸泡在水中,而后除去火柴頭備用。整個沙盤底座用廢舊木板做成,“汴河兩岸”則用火柴整齊排列而成。在火柴棍粘貼過程中,既要保證錯落有致,還要有立體感,沙連山煞費了一番苦心,剪刀、壁紙刀等各類刀具都派上了用場。在膠水使用上,太多易外滲,太少粘不牢,沙連山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將火柴棍一根根密密麻麻地排列起來,經常幾個小時下來手臂酸疼得抬不起來……
在《清明上河圖》標志性一景虹橋的“建造”上,沙連山頗費了一番工夫。橋身為拱形,要求火柴也要彎曲,為此,沙連山嘗試過多種方法,效果甚微,火柴不是折斷就是彎曲程度不夠,最后他選擇了用藥物浸泡,保證了火柴的韌性。
汴河兩岸商賈云集,店鋪林立,人物更是形態各異,方寸之間,用一根根火柴表現,難度可想而知。沙連山小心翼翼地將每根火柴鋸斷劈開,根據比例大小粘合為各類亭臺樓閣、商鋪茶館以及轎子、驢車、推車等交通工具,而每一個人物則用一個火柴完成,火柴頭代表人頭,還用牙簽點上眼睛口鼻,火柴棍則劈開做成人身,通過加工配以各種行動姿態,看上去身臨其境、栩栩如生。
耗時一載,“創意作品”匠心獨具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雕細琢”,沙連山的《清明上河圖》作品于今年9月8日完成。作品長66厘米,寬32厘米,共用火柴2000余根。整幅作品有人物130位、綠樹140株、船舶6艘、古樹兩棵、假山一座。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均各有身份、各有情節,且神態各異,極為生動。
沙連山說,下一步,他打算做一副現實版的 《清明上河圖》,把新農村集市場景通過別具匠心的形式展示出來,表現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