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藝節期間,記者在一場京劇演出的后臺,認識了一個生著一雙桃花眼的小花衫。
她的名字叫吳雙,今年19歲,是德州市京劇團的京劇演員, “潮人類”本期采訪對象。
“自己選的路,就是最適合自己的路。”
吳雙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父母是普通的生意人,姐姐是幼兒教師,全家上下沒有一個人從事藝術行業。
在吳雙上小學時,一位鄰居家的哥哥正苦心孤詣學習京劇。有一天,吳雙的媽媽心血來潮地說: “你喜歡唱戲嗎?不如你也去學吧!”于是小學畢業之后的吳雙,沒有去讀初中,而是被送去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學習京劇表演專業。
剛剛踏上戲曲道路的小吳雙,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的興味。她回憶說,雖然早就知道京戲 “看的是角,聽的是腔”,可她一開始最感興趣的不是京戲的唱腔和身段,而是屬于附屬地位的服裝、化妝和道具。
第一次上水鉆頭面,貼片子的時候,化妝老師才將假發從浸泡著榆樹皮的黏汁里拿起,梳順貼在吳雙額頭上,吳雙就用眼睛的余光看著旁邊盒子里的頭飾,想象著自己戴上它們后的樣子。
看著大泡、小泡、泡條、橫豎聯、銀穗子、耳挖子、小頭飾、頂花、偏鳳,一項項戴在自己頭上,吳雙直言 “當時自信心爆棚,以前常常擔心自己會學不好京戲,害怕自己不去上初中是個錯誤,那一刻突然明白,自己選的路,就是最適合自己的路。”
“愛上京劇,整個人都活潑起來”
從 《金山寺》中的青蛇到 《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再到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或是美嬌娘或是女英豪,吳雙在京劇的世界里體驗歷史傳說中的種種角色。“雙鬟綠墜,嬌眼橫波眉黛翠。”戲臺上的她,不待念出華美戲詞,單只輕輕飛一個眼花,就能讓你怦然心動。
在課堂學習和日常表演之外,吳雙一有時間就看戲、聽戲、唱戲,憶及從前對京劇的懵懂無知到逐漸熟悉了解,再到全身心地熱愛,吳雙笑言自己 “自打愛上京劇,我整個人都活潑起來,不再是以前懶散懈怠的模樣。”
吳雙向記者表示,她最愛的是折子戲,品戲時能產生非常美妙的審美體驗。折子戲雖然是整本傳奇的一部分,但它是全劇的中心和靈魂,有很強的獨立性,情節濃縮,人物個性鮮明,如《牡丹亭》中的 《驚夢》、《西廂記》中的 《拷紅》、《玉堂春》中的 《蘇三起解》、 《白蛇傳》中的 《斷橋》等。
積年累月的學習之后,吳雙確定了自己的京戲行當——花衫。花衫是戲曲中旦角的一種,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特點發展而成,扮演性格比青衣活潑、比花旦莊重的女人,既要求唱功,也要求身段柔美。
“只要不怕付出,總有一天會迎著朝陽綻放。”
2012年 10月15日,吳雙從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畢業,通過事業編考試考上了德州市京劇團,從家鄉濟南來到德州。
初入京劇團,吳雙表示第一次表演 “很挫敗” 。“當時我穿的戲服領口圍著一圈雪白的狐貍毛,還是第一次用,我越是小心就越緊張,把口紅弄到上面,這個是洗不掉的。”
下臺后,吳雙發現自己犯了錯,趕緊去找老師賠罪。本想著會是一頓好罵,沒想到老師卻對她說: “沒事,下次注意就行了。”就是這么清清淡淡的一句話,讓吳雙深受感動。
吳雙暗下決心,以后一定加倍努力,為京劇團唱出成績。她給自己制定了練功時間表,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去練早功:壓腿、踢腿、涮腰、吊嗓子。京劇團的同事謝亞霖評價吳雙時說: “吳雙練功十分刻苦,對自己要求也特別嚴格,肯在戲上下功夫。”
雖然由于才剛參加工作,吳雙在演出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些配角,可在每一次演出之前,從動作到唱腔,她無一不細細琢磨研究,爭取上臺后做到百分百完美。吳雙堅信: “野百合也有春天,只要不怕付出,總有一天會迎著朝陽綻放。”
潮點擊:
花衫,是上世紀20年代以后,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
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于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
潮人檔案
姓名:吳雙生日:1994年 7月19日星座:巨蟹座身高/體重:162cm/47kg愛好:唱歌、跳舞最喜歡的歌手:李茂最喜歡的食物:蛋糕最喜歡的顏色:紅色
□本報記者 張曉航 見習記者 張瑩 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