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玉華帶領學生們遠足郊游。
德州五中創建于1972年,歷經幾次大的校舍擴建和改造后,辦學格局現已基本定型。這所坐落于德城區明月湖畔的學校,不光風景秀美布局清新,且多年來櫛風沐雨勇立潮頭,以“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精神為準則,逐漸成為市民公認的好學校。
校長楊玉華說,她非常贊同著名教育專家陳玉琨教授的一句話,那就是“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只有成績,過不了明天。”如今,她也把這句話貫徹在治校理念中,致力于讓師生取得成績,而又不止步于成績。
會學習 考試成績首當其沖
記者:在每年中考考場上,來自五中的佼佼者眾多。貴校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楊玉華:作為德城區規模最大的初中學校,就要凡事首當其沖,為社會上交滿意的答卷。在升學壓力下,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學習好。我想如果沒有優異中考成績做前鋒,我們學校的素質教育成果,可能也不會這么引人矚目。
我一直認為,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在這片凈土上有所收獲。五中每個課堂上都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小組之間合作互動,學生之間互助幫學,每個學習組組長都由學生擔任,負責本組同學的學習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適合每個孩子發展的教育模式,并在課堂活動中,通過有效的導學策略,培養并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引導小組內學優生與待優生結對幫扶。只有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實現在學習過程中的高度自主,孩子們才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做支撐,好的學習成績自然水到渠成。
但是,我和教師們都非常明白,我們對課堂的研究還有待深化,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課堂教學,凝聚的是教育質量,而非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智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統一的過程;課堂教學,實現的是育人目標,而非單一知識。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獲得知識,這個教育一定是失敗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傳遞智慧的活動,是知識為載體、學習為手段,促進學生智慧提升的過程。
要快樂 素質教育相伴左右
記者:“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只有成績,過不了明天。”為了讓學生擁有更燦爛的明天,只有學習成績肯定是不行的。那么,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做了哪些努力?
楊玉華:近年來,五中也和諸多學校一樣,堅持實施素質教育,讓快樂常伴學生左右,并走出了“以‘三大節’活動為載體,以實踐體驗為路徑”的素質教育之路。特別是已開展20多年的“三大節”活動,早已成為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更成為了五中的傳統和標志。“三大節”即六一篝火晚會、“百靈之聲”合唱節和遠足郊游。每到六一兒童節,燃燒著的火把便照亮了五中校園的夜空,一群剛剛告別紅領巾的初一學生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最后一個兒童節。初一學生告別了少先隊,成為共青團員,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步入青年,應該承擔起一些責任,因此,篝火晚會的意義并不止于表面,而是在正確引導學生進入青少年階段及退隊入團的銜接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主要由初二學生參加的“百靈之聲”合唱節,在發展學生興趣愛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學生藝術鑒賞力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初三年級的遠足郊游活動,學生們要在一天內往返于德城區和黃河涯。步行幾十里的郊游,不但能讓孩子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心情,更能培養其奮斗不止、吃苦耐勞的精神。
除此之外,學校每學期還組織英語演講比賽、書畫作品展、科技發明創造、服飾文化展示和社團采風活動。為了彰顯學生個性,學校還成立了航模小組、至善文學社、“風翼”田徑社、動感節拍舞蹈、“五虎中獎”籃球、雄鷹足球等十幾個社團,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大舞臺。
促發展 教師隊伍百花齊放
記者:學生學習成績優異,素質教育也開展的有聲有色,這一切除了學生們的拼搏努力,跟教師們的付出也有很大關系。在教師團隊建設上,您是怎么做的?
楊玉華:優秀教師群體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教師的素養是教育教學的生命源泉,也是學校生存的命脈。在五中,中青年教師占教師隊伍的95%,但成績卓越,不但有2名全國優秀教師和2名山東省優秀教師,更有113人次獲區級以上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72人次在區級以上講課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所有年輕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前輩教師的扶持和團隊的帶動,教師之間早已形成互相幫襯、取長補短的團隊精神。比如,為實現教師專業快速成長,讓教師切實感覺到自己在學校發展中的主人翁作用,學校為教師積極搭建發展平臺,推進“名師培養工程”,采取名師幫帶的形式,讓年輕教師盡快走向成熟;另外,為豐富教師的校園文化生活,把“制度化”和“人性化”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師生日時送上蛋糕,在節假日給一個真誠祝福等,讓他們在工作單位體味到家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