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王濤進入德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2010年起擔任德州市救助管理站業務二科科長。從此,城區大街小巷及城鄉結合部的角角落落便成了他的“辦公室”,哪里有流浪 乞 討 人員,哪里就有他 的身影。32年來,越是風雨交加、寒風刺骨的日子,王濤越放心不下街頭的流浪人員。
一天打了五六十個電話,終于幫流浪老人找到家人
2011年4月27日,王濤像往常一樣正在街頭巡回救助時,發現一位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七旬老人,仰面朝天地躺在德百天衢購物中心附近的一個垃圾桶旁,老人的手中還拽著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易拉罐、塑料瓶。憑著多年的救助經驗,王濤判定他是一名精神不太正常的流浪人員。他走上前蹲在老人身邊,試探著與老人交談,卻發現老人語無倫次。問他從哪里來,老人只是自顧自地用手比劃著;請他上車去醫院治療,老人不但拒絕,而且推搡王濤。
王濤耐著性子勸導老人,經過20分鐘的勸導,終于做通了老人的工作,把他送往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檢查。但由于老人精神有問題,溝通困難,無法知道其姓名及家庭住址,他便到處挖掘線索,一天至少要打五六十個電話,甚至3次跑到公安部門,查詢戶籍網。最終與老人的大女兒朱文春取得了聯系。
原來,今年72歲的朱風貴,曾是一名轉業軍人,失蹤前就患有精神分裂癥,那時總是在家周圍溜達,每次都能按時回家,因此誰也沒在意。但是1993年3月15日,他離開家后就再也沒回來,那一年他54歲。當時,全村人都出動幫著尋找,結果找遍了武清區也沒見他的蹤影,最后有老鄉在武清區火車站發現了他騎的自行車。說到這里朱文春低聲哭泣起來:“我家只有我們姊妹4個,當時感覺就像天塌下來一樣。 ”之后她們到電視臺發過尋人啟事,跑遍了北京、天津等周邊城市,仍然沒有線索。一年、兩年、三年……她們漸漸絕望。2007年母親去世前留下話:“你們的父親可能早就去了,我死后就把我們合葬在一起吧。”那一年,姊妹4個買了塊公墓,把兩位老人的名字刻在了一起。“沒想到走失18年了,我們的父親還活著!”朱文春哽咽著。
闊別18年后一家人在德州團聚,72歲的老人在王濤等人的幫助下也終于回到了兒女身邊。
32年里,50余名流浪者在他的救助下有了“家”
經王濤救助的在火車上被盜后無法回家的哈爾濱籍流浪漢李光奇;河北衡水景縣大洋村的智障流浪者徐秀芹……多年的救助工作中,王濤先后使50余人順利地與親人團聚或返鄉交政府安置。
2012年7月2日深夜,一名自稱是湖南長沙市寧鄉縣偕樂街金農村的人員要求救助,隨身帶有患有麻風病的證明,此時,正值深夜,沒地方可去,王濤同志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親自安排其生活,把他安置在救助管理站,第二天吃過早飯后,辦理完救助出站手續,安全地把他送上南下的列車。
2012年9月,一名流浪乞討人員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河公園附近逗留,身子無法直立行走,說話也含糊不清,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王濤知道后,立即用救助車將該流浪乞討人員送到市第二人民醫院檢查。只要有時間,王濤就會去醫院探望他,一面耐心細致地照顧他的生活,一面拿著他的照片,根據他含糊不清的表達,在他的事發地點和周邊城鎮四處打聽,尋找其家人及親屬。
經過半個多月艱難尋找,終于打聽到他曾在河北衡水居住過,已經在外流浪了20多年,父親早年去世,母親不知去向,他的戶口早已注銷。救助管理站是臨時救助機構,不可能長期安置在此,于是王濤親自與當地政府和派出所聯系,將他的戶口安置在河北衡水市王集鄉,又通過村委會給他在村子里騰出一間平房,讓他能夠安度晚年。
街頭救助工作,跑不完的腿,受不盡的累,遭家人埋怨,路人白眼,是很多人都不愿干甚至不屑干的一項工作。但王濤卻說:讓流浪乞討人回到親人身邊,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始終不渝的追求。
□記者楊碩通訊員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