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華在演示用救生繩拉起氣袋。記者 李靜攝
一則井下救人的新聞讓他開始研發救生器材,經過6年無數次實驗終具雛形,但此時他卻不幸患癌,放療期間他更抓緊了研究——
12月17日,記者在德州學院的學府家園小區見到了許建華,這位慈祥和藹的老人一見到我們就興奮地拿出自己的作品——一個用包裝盒改造成的多功能救生器材箱,并認真地講解著創作初衷和設計理念,邊說邊做著救生演示。
當一個布娃娃從用純凈水桶改造成的“深井”里慢慢被托起,他激動地眼淚直流:“這個發明不僅是我多年的心血,更是我最后留給社會的一份溫暖?!?/P>
一則新聞讓他走上發明路
許建華是德州造紙廠的一名退休工人,平??釔郯l明創造,上班期間曾因技改發明多次被省級和市級媒體報道。 2007年,退休在家的他看了一則消防官兵倒立著下井救人的新聞,看著消防員和被困者井下求生的險境,他十分著急,并萌生了發明一種多功能救生器材的念頭。
當天他就找出紙筆,根據自己并不成型的思路繪制起圖紙。經過反復思索和查閱相關書籍,他初步確定了利用部件拼裝發明一種多功能的救生器材??扇绾伟崖渌?、墜樓、墻縫和井下被困等多種情況下的救援統一起來?這個問題曾一度讓心靈手巧的許建華陷入困境。為找到破解方法,他每天廢寢忘食地鉆研,常常半夜有了思路也馬上起來修改圖紙。
6年堅持,看到成功希望
一天,他忽然想到了用多個氣袋拼裝組合救生器材,于是他買來多種材質的布料,并自己動手縫制,經過反復改進,一個個圓柱形的氣袋做成了。為適應多種險情救援,許建華又逐步加入了木板、救生網等。
經過6年的反復實驗,他的多功能救生器材終具雛形:一個可以變型的救生木板、多個氣袋、一根救生繩和一個救生網等,根據這些器材的任意組裝可以用于水上、高空墜落、沼澤地、井下、墻縫等6種險情的救援。
看著自己的設備一次次從“墻縫”中、“井下”、“高空”中救起被困者,許建華開心地憧憬著:“等把自己能考慮到的細節都做好了,說不定就能投產服務社會。 ”
就在他幸福地向理想邁進時,今年6月卻不幸查出患上胰腺癌,且到了中晚期。病痛中,他不僅沒放棄發明,反而比原來更加努力。面對家人心疼的勸阻,他說:“生命留給我的時間已不多,我必須抓緊一切時間來完善它?!?/P>
身患重病仍想給社會留份溫暖
為控制病情,許建華在天津市腫瘤醫院治療了3個月,現在回到德州市人民醫院繼續放療,但他仍抓住一切時間改進器材。為確保救生繩的掛鉤不至于勾壞氣墊,他在鉤子上加裝了軟管……每一個能想到的細節,他都力求完美。
“這根管子可以給井下的被困者輸送氧氣,這個帶漏洞的側邊袋可以往井下注水……”許建華一邊演示著自己的救生設備,一邊解說??粗Φ脻M頭大汗的他,一旁的老伴兒十分心疼:“你想用自己的設計和發明服務社會,我和孩子都支持你,可你也得愛惜自己的身體呀。 ”
聽老伴兒這么說,許建華掉下眼淚:“你說的我都知道,現在我只希望快點把器材做得更好,哪怕將來不能投產,至少可給別人一些啟發。 ”
□本報記者 李靜
?